分解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分解作用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分解作用是使有機物質的逐步降解過程,它由多種生物共同完成。
分解過程比較複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機械作用階段:由於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動植物遺體被分解成為顆粒和碎屑,即碎裂。
2、生物異化作用階段:腐生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把有機物碎屑轉變成為腐殖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機物,即從聚合體變成單體.然後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機物緩慢分解,逐步變成生產者可以重新利用的無機物。
3、淋溶過程:可溶性物質被水淋洗出來,進入土壤。在自然界中,這三個過程是交叉進行、相互影響的。
例如:在葉的分解過程中,當葉還在植物體上時,微生物已經開始分解作用,枯枝敗葉一旦落到地面,就為細菌、真菌和線菌和放線菌等微生物分解,同時也被一些無脊椎動物如蜈蚣.彈尾.蚯蚓等攝食,大量的未被消化的有機物殘體通過消化道排出,使葉等有機物暴露面積增加十多倍,更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從該意義上講,大部分分解者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
有機殘體進入土壤,被分解者開始分解後,物理的和生物的分解複雜性一般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分解者生物的多樣性也增加,隨分解過程的進展,分解速度逐漸降低,待分解的有機物的多樣性也降低,直到最後都還原成為無機物。
各類有機物被分解的速度也不同,一般葡萄糖分解較快,3天中有50%的被分解;纖維素分解較慢,24天中只有65%的被分解;腐殖質分解最慢,在灰壤中能保存250年左右。
參考文獻
- ↑ 經典古文100篇(34) 淮南子·覽冥訓,搜狐,2019-04-15
- ↑ 「天圓地方」的漢字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搜狐,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