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子遺傳標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分子遺傳標記

 

 

 

分子遺傳標記是以物種突變造成DNA片段長度多態性為基礎的,具有許多優點;(1)直接探測DNA水平的差異,不受時、空的限制;(2)標記數量豐富、多態性高;(3)共顯性標識,可以區分純合子與雜合子;(4)可以解釋家系內某些個體的遺傳變異;(5)可以鑑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個體。隨着基因工程特別是DNA重組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確知動物不但有毛色、體態、血型、染色體等的多態性,而且有DNA水平的多態性,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研究DNA多態性的各種遺傳標記方法發展極其迅速,分子遺傳標記應用於動物育種成為現實。

類型

應用較廣泛的分子遺傳標記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分析技術(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DNA指紋分析技術(DNA Fingerprint)、隨機引物擴增多態性DNA技術(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STR(Short Tandem Repeats)和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技術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RFLP分析技術

RFLP全稱為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第一代DNA標記。20世紀70年代中期,遺傳學家發現了RFLP現象;1980年Botstein首先提出利用RFLP作遺傳標記構建遺傳圖譜,直到1987年Donis等人才構建出第一張人的RFLP圖譜。RFLP基本原理是基因組DNA在限制性內切酶作用下,產生大小不等的DNA片段;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組DNA酶切後產生的片段在長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於突變增加或減少了某些內切酶位點造成的。RFLP作為遺傳標記具有其獨特性:(1)標記的等位基因間是共顯性的,不受雜交方式制約,即與顯隱性基因無關;(2)檢測結果不受環境因素影響;(3)標記的非等位基因之間無基因互作效應,即標記之間無干擾。RFLP分析技術的主要缺陷是克隆可表現基因組DNA多態性的探針較為困難,但隨着可標記多態性探針的增多,該技術將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 其原理為利用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基因組DNA,形成大小不等、數量不同的分子片段,經電泳分離,通過Southern印跡將DNA片段轉移至支持膜(尼龍膜或硝酸纖維素膜)上,然後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或非同位素 (如地高辛,熒光素)標記的探針與支持膜上的DNA片段進行雜交。不同基因組DNA酶切位點的改變,會使得RFLP譜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多態性.

DNA指紋分析技術

[1] 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類遺傳學家相繼發現在人類基因組中存在高度變異的重複序列,並命名為小衛星DNA。它以一個基本序列(l1一60鹼基對)串連排列,因重複次數不同而表現出長度上的差異。1987年人們利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2~4鹼基對)作探針,探測到高度變異位點,即所謂的微衛星DNA。以小衛星或微衛星DNA作探針,與多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片段雜交,所得個體特異性的雜交圖譜,即為DNA指紋。DNA指紋技術作為一種遺傳標記有以下特點:(1)具有高度特異性。同一物種兩個隨機個體的指紋相似係數僅為0.22,二者指紋完全相同的概率為三千億分之一;(2)遺傳方式簡明。DNA指紋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衛星DNA是高度變異的重複序列,所檢測的多態性信息含量較高;(3)具有高效性。同一個衛星DNA探針可同時檢測基因組中10個位點的變異,相當於數10個探針。由於衛星DNA不是單拷貝,難於跟蹤分離群體中個體基因組中同源區域的分離。

RAPD分析技術

RAPD是Williams等人(1990)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遺傳標記,儘管這一技術比較年輕,但由於其獨特的檢測DNA多態性的方式即極快速、簡捷、高效等優點,使得RAPD技術已滲透於有關基因研究的各個領域。RAPD是建立於PCR基礎之上的,利用隨機的脫氧核節酸序列作引物(一般9~10鹼基對),對所研究的基因組DNA體外擴增,擴增產物經電泳分離染色後,來檢測其多態性,這些擴增DNA片段多態性便反映了基因組相應區域的DNA多態性。RAPD標記特點是:(1)RAPD擴增引物沒有物種的限制,一套引物可用於不同物種基因組分析;(2)RAPD擴增引物沒有數量上限制,可以囊括基因組中所有位點;(3)RAPD技術簡捷方便,可進行大量樣品的篩選。RAPD標記是顯性的,無法區分動物純、雜合體,而且在分析中易產生非特異性。

AFLP分析技術

Zabean等(1993)將PCR與RFLP結合起來,創造了AFLP分析技術。基因組DNA先用限制性內切酶雙酶切,再在兩端連上特定的人工接頭,根據接頭和酶切位點的序列設計引物。一般在引物的3'端再增加1一3個鹼基進行選擇性擴增。不同樣品由於DNA序列不同,擴增出的片段數及長度各不相同,經變性的聚丙烯酰胺電泳就能區分出不同樣品之間的差異,作為遺傳標記構建連鎖圖,或鑑定與特定性狀連鎖的標記。與RFLP比較,它無需了解DNA模板序列,產生的多態性較多;與RAPD比較,它的可重複性得到極大提高。Higuch從已滅絕的斑驢皮肌中提取DNA,經PCR擴增,進行斑驢與馬的親緣關係研究,取得成功。[1]

參考文獻

  1. 遺傳分子超百萬種, 光明網201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