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出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出櫃

出櫃是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譯,指公開性取向、性別認同。

公開性取向:即告訴別人你是同性戀、雙性戀或泛性戀。

公開性別認同:即告訴別人你的心理性別為男性、女性或是第三性別。

出櫃一詞主要是指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公開性取向,以及跨性別者當眾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

出櫃(Coming out)為向他人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行為。相對的如果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性傾向,則稱之為「躲在衣櫥」(Closeted)或「深櫃」。

此語來自於「櫥櫃裡的骷髏」(Skeleton in the closet),意思為「家醜」,英文中the closet被引申為「不可告人」的意思。

目錄

定義

性少數群體的出櫃現狀

身份認同與出櫃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

國際出櫃日

典型案例

相關影片

定義

出櫃是指性少數人士接受自己的性別身份和性傾向並將其整合到個體生活中的過程,這其中包含自我認同以及向他人表達兩個維度,強調性少數群體創造自我的一個過程。出櫃與否以及出櫃年齡會隨着性別身份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與個體自身的性格因素和成長環境也有聯繫,是一個不可一概而論的複雜過程。

詞源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伊夫林·胡克(Evelyn Hooker)在20世紀50年代將「coming out」一詞引入學術界中,在這以前,「coming out」一詞多指「進入一個充滿希望和團結的新世界」,而在美國石牆事件之後則更多的代表着擺脫「衣櫥(closet)」的壓迫。這一概念的轉化表明「coming out of the closet」是一個「coming out」與「closet」的混合隱喻,「skeleton in the closet」(櫥櫃裡的骷髏)特指通過隱藏自己的性傾向而過着自我否定的隱秘的生活,「closet」(櫥櫃)一詞的隱喻也被延伸為來自異性戀正統主義社會和制度的壓迫。自從1970年同性戀解放運動興起後,性別平權活動家們鼓勵人們勇敢地站出來,comingout of the closet(出櫃),參與請願,爭取性少數群體的平等權益。在多年來同性戀權益活動人士與傳統宗教力量的多次對抗中,越來越多的性少數人士選擇出櫃,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到為性少數群體爭取各種平等權利的隊列之中。

如今,「出櫃」一詞的用法也被引申到其他領域中,比如患有從外部特徵無法鑑別其生理缺陷的人群(如失聰者,自閉症患者等)選擇「出櫃」向人們展示身份。

美國記者艾莉亞·達斯塔吉爾(Alia E. Dastagir)在發表於《今日美國》中的文章里指出,深櫃(closeted)在性少數人群的語境下是指形容未透露或未公開其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或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及其他方面(包括且不限於其性向認同或性行為等)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酷兒等性少數群體[1]。而韋氏詞典關於深櫃(closeted)則還有另一個更廣義的定義,是指隱藏自己的特定或部分身份的人(hiding the fact that you are a particular type of person)[2]。

歷史背景

美國歷史學教授喬治·昌西(George Chauncey)的《紐約的男同性戀者》(Gay New York)一書中提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男同性戀群體曾經常現身於咖啡店、沙龍和街道上。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反同性戀法條。1933年,紐約州最高法院表明禁止同性戀群體在有執照的公共場所聚集,但也可以將此認為是一語雙關,換句話說,政府依舊允許同性戀群體之間的私密交流,此時較為隱蔽的公共浴室成為了同性戀群體交流的相對安全的場所。同性戀群體被迫藏在了「柜子」之中,暫時淡出了公眾視野。書中還提到,發布於1950年秋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當時一部分人將同性戀曲解為許多墮落行為的代名詞,例如吸毒、盜竊、虐待以及謀殺,這是因為當時很多同性戀者都未出櫃,人們也僅能從一些負面報道中對於同性戀群體展開想象。

美國社會學家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在1996年至1998年之間,採訪了30位處於「深櫃」的人,他認為當時美國同性戀者大多數還是處於深櫃的狀態,深櫃是一種社會壓迫的表現,深櫃人群的心理深受異性戀正統主義的影響,但他也很反感「出櫃即代表自由」的觀點。同時,他也指出「深櫃」這個詞對於不同年齡、收入、社會性別、自我認知的人具有不同的含義。深櫃是個人對愛情、工作、 家庭以及朋友隱瞞自我重要組成部分所做出的抉擇,同性戀者向家人或向其婚姻伴侶隱瞞並假裝自己為異性戀者的做法會成為其感到焦慮與不適的源頭。

性少數群體的出櫃現狀

根據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以下簡稱《報告》)調查報告,目前我國只有5%的性少數人士選擇公開出櫃,15%選擇向親人出櫃。選擇出櫃的性少數群體面臨着多重困境,包括在校園、職場中存在的歧視問題

對於性少數群體來說,「是否出櫃?」「對誰出櫃?」「以及何時何地出櫃?」等一直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報告》顯示,在中國,性少數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見度很低。影響性少數群體出櫃的因素有很多,且因人而異。但大部分情況下,性少數群體的公開或半公開出櫃與他們在家庭、學校和宗教生活中遭遇歧視的風險成正相關。由此可推測,性少數群體在家庭、學校和宗教生活中被動出櫃的可能性較大;而在職場生活中,則會在確定沒有歧視風險的前提下選擇主動出櫃。社會中存在的對性少數群體的刻板印象,社會壓力和輿論歧視可能是性少數群體選擇不出櫃的主要原因,這也導致了很多性少數群體仍處於深櫃(未公開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狀態。所以,《報告》指出,在日常交往密切程度較高的家庭和學校中,性少數的公開程度略高一些,然而在職場上或是宗教生活中,性少數的公開程度非常低,真正完全在職場公開身份的僅占5.4%,部分公開的占19.7%,完全沒有公開的占74.9%。

出櫃的影響因素

影響一個人出櫃的因素有很多。美國記者喬什·里維拉(Josh Rivera)曾在《今日美國》(USA TODAY)撰寫的文章中指出,「當前處於深櫃中的性少數青年們在選擇出櫃時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不確定性,他們正在將生活中非常隱私的部分暴露給世界,而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後果[3]。」對於很多人來說,出櫃變得越來越成為一種見證愛與認同的方式。但是,仍有很多選擇出櫃的性少數人士受到了態度或行為上的拒絕與仇恨。文章中提到,根據芝加哥大學查賓霍爾政策研究中心(Chapin Hall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性少數群體經歷某種形式上的無家可歸的可能性比非性少數群體要高120%。一般而言,與其他少數群體相比,他們更容易成為仇恨犯罪的目標。美國性別研究學者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維克(Eve Kosofsky Sedgwick)在其著作中指出,一些同性戀群體選擇一直躲在「柜子」之中是為了避免被性別刻板印象、侮辱性的檢查和辱罵等所帶來的傷害,同時也是為了工作,為了爭取孩子的撫養權,看護權和保險等。他同時也探討了處於深櫃狀態所面臨的困難,「這個以異性戀假設為前提的社會本身就意味着,人們即使是在沉睡時也會發現在他們身邊在不斷出現新的牆:每次遇到新的同學,遇到新上司、社會工作者、銀行職員、房東和醫生的時候,處於深櫃的人在面對他們時總會不得以又創造出新的柜子來隱藏自己的身份。」同時也有研究表示,有關同志的報道對同性戀群體的出櫃想法有刺激和累積作用,一些擁有正面、積極形象的名人出櫃信息也會影響性少數群體的出櫃選擇;國家法制層面也會對人們是否出櫃的選擇造成影響,比如一些將同性戀視為犯罪的國家(如伊朗、文萊等),公開表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可能還會造成一些法律糾紛。

身份認同與出櫃

性少數群體的出櫃,特別是對家庭成員出櫃,具有重要意義,它標誌着性少數個體對自我的身份的認同與接受一個新的身份角色的坦然。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卡斯(Vivienne Cass)教授提出的身份認同模型(the Cass Identity Model)是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發展研究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這個模型中的身份認同有六個階段,先後分別為:認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認同對照(identity comparison)、認同忍受(identity tolerance)、認同接受(identity acceptance)、認同驕傲(identity pride)到認同和諧(identity synthesis)。社會學學者王晴鋒將家庭出櫃視為一種世俗儀式並加以考察,提出這一儀式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場所)的分離;第二階段也是家庭出櫃儀式的核心階段,重點在於敘述,話語爭辯與身份爭奪;第三階段即重融階段,回到家庭中。他表明「出櫃儀式可以作為終結異性戀統制的宏大議程之一部分」,並且,現階段很多同性戀者正處於從分離到重融的過渡階段。

如何出櫃

學者就如何出櫃提出了許多建議。比如,王晴峰建議對家庭出櫃前最好事先做一些鋪墊性的工作,比如「在未出櫃前給父母接觸一些關於同性戀的正面、積極和客觀的信息;邀請父母一同參加同性戀聚會活動;或者通過給父母寫信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書信中可以表述一些口頭無法傳達的內容,而且雙方隔着距離,不容易發生面對面的激烈衝突。」另外,時機、對象、環境的選擇也十分關鍵,選擇先向父母中的一方出櫃可以避免向父母同時出櫃的壓力,而如果父母中有一位可以接受,就會相對容易些。家庭出櫃面臨着很多困難,父母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對子女的期待,也有一些父母在子女出櫃之後選擇「承認而不接受」,仍期盼着子女最終可以結婚生子。喬什·里維拉也對選擇出櫃的性少數青年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果您覺得自己在安全的地方並且擁有一定的支持網絡(例如家庭、朋友的支持等),那麼在準備就緒時,您可以決定出櫃,並去享受自己充實豐富的生活。但這通常是很艱難的一步,如果您認為選擇出櫃後將使您處於危險之中,請不要着急,要待一切井然有序後,然後再次評估您選擇出櫃的這一決定。」[3]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關於出櫃的相關教育,教育部門沒有直接針對大中小學生的規定。出櫃作為性別平等領域的一個相關概念,與性別平等教育中關於性別意識、青春期發展和性心理健康等內容有關。《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強調了培養學生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高中年級

模塊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8 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安全應急與避險

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 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目標

樹立自覺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正確應對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必需的相關技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核心內容

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相關社會因素 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表現,自我心理調適與技能,促進積極情緒與緩解不良情緒的基本方法 維護良好人際關係與有效交流的方法 心理諮詢與服務利用,常見心理問題或危機的辨識與求助

珍愛生命

性與生殖健康

目標

樹立自我保健意識,掌握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內容

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

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

常見生殖健康問題與自我保健方法

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

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出櫃是性別多元和性別平等領域的一個概念,在有關社會性別的教育中會涉及。社會性別教育,包括理解並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青少年對於社會性別的充分了解將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並消除對他人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偏見。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這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和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以及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中,這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15~18歲及以上4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1: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反思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感受(技能) 要點2:家庭、個人、同伴和社區都是了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信息來源

學習者將能夠:

說出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幾種信息來源(知識) 認識到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看法受到許多不同信息來源的影響(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舉例說明社會規範、文化規範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認同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社會性別角色(態度)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2: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社會性別身份(知識)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態度)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戀愛關係可能會受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分析社會性別規範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的影響(包括傳統的男性氣質規範和傳統的女性氣質規範)(知識) 說明戀愛關係中的虐待和暴力與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有着怎樣的緊密聯繫(知識)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對戀愛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態度) 質疑戀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1: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社會性別偏見程度,並分析所在社區內存在哪些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演練應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的策略(技能) 要點2: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分析導致恐同和恐跨的社會規範及其後果(知識)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說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描述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如何使屬於不同社會性別的個體之間的關係更加公平和平等(知識)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背人權(態度) 認識到無論社會性別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權很重要(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在家庭、朋友、戀愛關係、社區和社會中存在着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社會性別不平等(知識) 描述在家庭、朋友、社區和社會中,社會性別不平等與權力差異有着怎樣的聯繫(知識) 回憶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帶來的消極後果(如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知識) 培養每個人都有責任克服社會性別不平等的觀念(態度) 展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際關係中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的方法(技能) 要點2: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與社會性別有關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知識)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認同由社會性別產生的差異可能導致剝削或不平等對待,尤其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預期的規範時(態度)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1: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舉例說明社會性別偏見的各種形式(知識)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認識到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者持有偏見會損害他們做出選擇的能力,包括關於健康的選擇(知識) 展示如何在對待他人時不持有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偏見(技能) 要點2:社會性別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性關係中的社會性別平等具有哪些特徵(知識) 列出社會性別角色如何影響與性行為、避孕措施使用和人生規劃有關的決定(知識) 分析更加公平的社會性別角色如何促進健康的性關係(知識) 堅信社會性別平等是健康性關係的一部分(態度) 建立基於社會性別平等的關係(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說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認同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影響人們做出安全選擇和採取安全行為的能力,例如使用安全套、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等(態度)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及尊重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舉例說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列舉嘲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閉)(知識)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要點2: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答:在詞條正文內容的「身份內容與出櫃」部分,已經給出了相關學者的建議。每個人所處家庭和工作環境不同,個人的承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出櫃事宜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一切準備就緒時,可以選擇出櫃並面對自己新的身份角色;若你仍存有擔憂,則無需強迫自己,可以等到做好準備後再出櫃。

常見疑問2:出櫃前要做哪些準備?

答:以家庭出櫃為例。可以在出櫃之前多與監護人溝通,向其普及性少數群體相關信息,因為出櫃不僅僅是出櫃者個人自我認同的重塑,同時也是其家人重新接其新的身份角色的過程;以書信的方式表達一些口頭上無法傳述的內容;出櫃時對場景和時間有所計劃和把握;也可以選擇先向大家族當中自己比較信任的親屬出櫃,獲得支持和鼓勵後,再向父母或監護人出櫃,減小將要面對的壓力。同時需要注意,性少數者的家人同時也可能面臨着一些壓力,出櫃時應顧及家人的想法,並儘可能為其提供支持。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消除公眾對性少數群體的誤解和歧視,保障性少數群體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對兒童進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出櫃與性別平等有密切聯繫。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12冊)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性傾向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了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國際出櫃日

為紀念1987年10月11日的華盛頓同性戀權益遊行,同性戀權益活動人士羅伯特·艾茲伯格(Robert Eichberg)、威廉姆·甘布勒(William Gamble)和吉恩·奧利里(Jean O'Leary)於1988年初次將10月11日定為國際出櫃日(National Coming Out Day,NCOD),國際出櫃日旨在使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可能就是性少數群體,呼籲大眾對性少數群體樹立正確的認知。

典型案例[1]

目前中外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中,有更多的各行各業的知名人物選擇公開出櫃,比如中國台灣主持人、作家蔡康永和澳大利亞歌手特洛耶·希文(Troye Sivan)都公開表示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尤其是特洛耶·希文的青年偶像力量,藉助互聯網的推力很好地傳達了要接受自己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積極觀念。美國演員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則在與《衛報》的採訪中公開表示自己是雙性戀,並鼓勵人們不要為自己的雙性戀身份感到困惑,並稱這對她來說是完全不會感到困惑的事情。藝人金星也同樣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跨性別身份,組建家庭,婚姻幸福

相關影片

美國紀錄片《出櫃名單》通過邀請眾多性少數群體,如社會活躍人士,運動員、演員、政治家、治安官和變裝皇后等,講述自己對性別和性向認知的經歷,揭示了出櫃的切身經驗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為自己的社群最終覓得一片淨土的故事,進而探討了美國性少數群體的身份認同。中國大陸紀錄片《櫃族》也通過採訪十幾位出櫃同志,試圖了解其出櫃經歷中所體驗到的歧視、壓制甚至暴力,以及感動、成長和理解。

很多電視劇與電影,如美國校園電影《愛你,西蒙》等,對性少數群體的校園生活與出櫃體驗皆有描寫與刻畫。另外,美國電影《出櫃第四格》、美劇《出櫃家庭》等也講述了性少數群體的出櫃經歷與家庭和朋友之間的態度。

參考資料

  1. 出櫃,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