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陽釀豆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陽釀豆腐

「鳳陽釀豆腐」是安徽沿淮地區的傳統名餚。據鳳陽當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在鳳陽,他年幼時家境貧寒,靠乞討度日。朱元璋在鳳陽城內的黃家小飯店裡討得一碗釀豆腐,吃後深感滋味極佳。以後,他便經常去這家飯店乞討釀豆腐。後來他穿上龍袍做了皇帝,便下令將鳳陽城內那家黃家小飯店的廚師召進了皇宮,專門為他烹製「鳳陽釀豆腐」,成了他御膳房的廚師。從此,這個菜身價百倍,成了明朝宮廷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並得到一個「朱洪武(1368年朱元璋稱帝年號「洪武」)豆腐」的雅號馳名於世,一直流傳至今。

特點

具有色澤奶黃,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等特色。

主要食材

豆腐、豬肉、蝦仁、雞蛋

目錄

菜餚簡介

菜餚來源

菜系介紹

發展歷史

菜系特點

經典菜品

菜餚簡介

鳳陽釀豆腐

所屬菜系

所屬類型

地方特色

基本特點

安徽沿淮風味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安徽中北部。沿淮風味有質樸、酥脆,咸鮮、爽口的特色。在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代表菜有:「奶汁肥王魚」、「香炸琵琶蝦」,「魚咬羊」、「老蚌懷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菜餚來源

出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在鍾離縣(後改鳳陽)玉皇寺(後改皇覺寺)落髮為僧,因為清規嚴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遊化緣過着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鍾離西南二十里處一位姓黃的廚師門口化緣,這位黃廚師見此少年遊方僧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隨將剛出鍋一塊「釀豆腐」施捨給了他。朱元璋饑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難忘。 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令御廚如法烹製,可是都不會做,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黃廚師進京,並封為「御膳師」專門做「釀豆腐」奉獻,以後宮中每逢瓊林宴,「釀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從此,馳名於世,相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黃家十三代孫現在仍住鳳陽,「釀豆腐」這道名菜成為地方一絕。

製作原料

嫩豆腐500克,肥瘦豬肉100克,蝦仁25克,雞蛋4個,肉湯150克,熟豬油1000克。

做法一

豬肉切末,蝦仁剁碎加精鹽,濕澱粉拌勻,和蔥,姜,肉末煸至鬆散,烹入料酒,肉清湯,味精,精鹽炒和後,用濕澱粉勾芡成餡.豆腐切厚片,將餡分成12份,分別放在豆腐片上拌勻,蓋一片豆腐製成豆腐生坯,雞蛋清攪成泡沫狀,加干澱粉調勻成糊.油燒至五成熱,將豆腐坯沾勻蛋泡糊,逐個炸至變色撈起,油溫升至七成熱時,重炸至金黃色撈出.肉清湯中加入豆腐,精鹽,白糖以小火燒開加醋勾芡即可。

做法二

今天的「鳳陽釀豆腐」是用嫩豆腐為原料切成片,夾入豬肉末、蝦仁末等,裹上雞蛋粉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具有色澤奶黃,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等特色。

材料:原味蛋豆腐3條。小草蝦12隻。發好的白木耳80克。青豆仁40克。

調味料:高湯2/3杯。鹽1/3茶匙。太白粉1茶匙。鹽少許。

1.豆腐每條切為4小段。將豆腐條挖出約1/3備用。

2.鮮蝦洗淨,去頭、殼、留尾,置於挖好的豆腐條內,排於盤中加少許鹽調味後,入蒸籠內以中火蒸5分鐘至熟。

3.鍋入白木耳與調味料拌炒均勻後,以太白粉勾芡,並淋於蒸好的鮮蝦上即可。

菜系介紹

淮揚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以揚州菜(維揚菜)為主、淮安菜為輔,以水產為主。揚州、淮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淮揚菜系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三套鴨、軟兜長魚、水晶餚肉、松鼠鱖魚、梁溪脆鱔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發展歷史

上古時期

古之中國,分九州,揚州為其一。惟與維通用,所以古人愛稱揚州為維揚,而維揚也是揚州別稱之一,所

淮揚菜

以,「揚州廚刀」下的菜點喜得兩個雅號:淮揚菜或維揚菜。 揚州的先民早在約4000年前,就已經掙脫茹毛飲血的蒙昧狀態,超越伏羲火上燔肉、神農石上燔谷的原始萌芽時代,使用陶質炊器,火烹熟食了!陶器時代,不妨看作揚州烹飪的形成期。 揚州進入古邗國時代,即中原夏商周時期,在儀征破山口出土了屬於這一時期的青銅鼎、鬲(炊器),鼎煮肉,鬲炒菜,而且還有尊、鹵(酒器)、鍾(宴享樂器)以及盛具祭祀牛、羊、豬的四鳳盤(食器),據此猜測揚州先民可吃肉、可喝酒、可聽樂、可行禮,瀟灑走一回,古揚州人便曉得善待生活。《尚書》錄:夏代有「淮夷貢魚」,這似應為淮揚菜系最初的文獻記載;《周禮·職方氏》有「東南曰揚州……其谷宜稻」的記載,可見揚州是天生的魚米之鄉。這些足以證明,距今3000年左右的揚州烹飪已經進入青銅文化時代了。 公元前468年,吳王夫差滅古邗國、鑿邗溝、築邗城,不僅對揚州城建,也對揚州烹飪,都具劃時代的價值。《周禮》關於用作盛酒槳的「吳邗王壺」的實錄,以及城西北黃金壩出土的「印紋硬陶鬲」,說明春秋未期夫差引進了整套的飲食經驗。這是外地飲食文化影響揚州烹飪的處女作。

秦朝以後,《尚書.禹貢》中的「淮夷濱珠暨魚」說的就是夏禹之時,淮河下游的部落居民已以蚌珠與魚為貢品了。既以魚為貢品,估計當與「淮夷」對魚的美味的認識及善於以魚製作佳味有關。西漢時,淮安人枚乘寫過一篇著名的辭賦《七發》,裡面有一段吳客勸楚太子品嘗天下美食的文字,其中涉及的佳肴有筍蒲配小牛腹腴、石耳狗肉羹、燉熊掌、五味調和的醬、烤獸脊肉薄片、鯉魚膾、烹野雞、烹豹胎、烹秋蔬等。揚州實現了從自然區劃向行政區劃的轉變。而西漢吳王劉濞建都廣陵,揚州脫胎換骨,一躍為東南封都,「淮左名都」由此得名。由於得煮鹽鑄銅之利,財力雄富,士馬精妍,國用饒足,鮑照《蕪城賦》道:「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廛閈撲地,歌吹沸天!」揚州人日子富了,腰包鼓了,自然不餓肚皮了,進而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從揚州城郊漢代墓葬出土的「廣陵食官」銅鼎以及碗、盤、壺、勺等漆器飲食器具十分考究,這不僅告訴我們,揚州餐具開發研究在全國領先地位,獨具個性;而且,還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揚州人飲食的考究。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魚菜、鱔魚菜的記述多了起來,如《齊民要術》中,就記有「釀炙白魚」,此外,「餅炙」、「炙魚」、「毛蒸魚菜」、「蓴羹」等菜中也用上了白魚。這裡的「白魚」未明言產地,但估計有可能產於淮河,特別是「釀炙白魚」中的白魚是「長二尺」,就更有可能是「淮白魚」了。

隋唐

揚州,因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發展為東南經濟中心。舉足輕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揚州便占二分!「萬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揚州飲食市場被刺激得火爆了,廚藝精湛了。國民們、外商們紛紛「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幹嗎?李白詩云:「玉瓶沽美酒,銜杯大道間。」唐代揚州海魚化石的出土,論證了烹飪原料從畜、禽、河鮮、野蔬向海鮮挺進!飲茶也成揚州人的喜好,唐人筆記小說《墉城集仙錄》曾描寫過「每旦,將一器茶賣於市」的廣陵茶姥。揚州的美食美具引起了皇室的極大關注,成了上等貢品,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安撫安祿山、恩賜宮藏禮品時,內中就有揚州的「金平脫犀頭匙箸」。這一切因素,使淮揚菜發展到一個新高峰。淮揚菜作為一個「系統」,至唐代基本形成了。

淮揚菜

宋慶曆八年春,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給揚州美食界帶來福音,這位醉翁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尊中看取美食文;此後,蘇軾又知揚州,與四學士飛雪堆盤燴魚腹,明珠論斗煮雞頭,開創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淮揚菜典雅俏麗的文人風格由此而起,其後經年不衰。菜系南北風格的碰撞,終在揚州發生又一輪大爆發。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際,倉惶南逃進了揚州城,小市春燈煮百羊,要吃要喝;時隔一年,徽欽被擄,高宗攜社稷皇室四萬人也逃進揚州城,「行在」玉燴金齏不空口,也要吃要喝!揚州城雖遭掠,但是飲食業卻在亡國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動也是事實。此後,朝廷離揚偏安,揚州成了宋、金政權驛的交會要衝。南北飲食文化之間既對峙又對接,揚州市井,酒食繁華,專設「高麗館」,並按朝廷在臨安宴金國人使制,設宴九道菜點。 帝王巡幸,無疑等於在揚州舉行了全國性的烹飪技藝大比拼,飲食文化大交流,這對推動淮揚菜系的形成與發展,自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元代,直接記述淮安飲食的文字並不多,但是,有些資料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意大利人的《馬可.波羅遊記》第66章《淮安府》寫道:「淮安府是大批商品的集散地。通過大河將貨物運銷種地。這裡鹽產量極其豐富,不但能夠供應本城市的消費,而且還行銷遠近的地方。」如此重要的「大批商品的集散地」,其飲食業必然非常繁榮,這是不言而喻的。

明清

明、清時期,兩淮(淮河以南及淮河以北兩個地區)鹽業相當發達,是全國最大的鹽區。揚州鹽商在經營鹽業的過程中,各界了巨額本,「富可敵國」。出於與官府交際及商務應酬的需要,加之炫耀露富和及時行樂,不少鹽商「衣服屋宇,窮極華靡;飲食器皿,備求工巧;俳優會樂,恆舞酣歌;宴會戲游,殆無虛日……驕奢淫佚,相習成風。各處鹽商皆然,而揚州尤甚。」

值得重視的是,由於消費水平的提高,商業的競爭,廚師的創造,清代揚州出現了名氣極大的「紅樓宴、滿漢全席由此可見,清代後期揚州廚師水平確實很高。

這兩個時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揚菜進入了第二高潮。

元朝將揚州列為皇宮食品供應基地。元至正十六年,揚州鷹房打捕魯花赤總管府,就負責湖泊山場漁獵,以供內房內膳。

朱元璋對淮揚菜情有獨鍾,飲命揚廚專司內膳;這是淮揚菜系進京紮根的正式記錄;正德皇帝南巡揚州,游龍戲鳳,當然也不忘淮揚佳肴,艷福口福,一個也不能少。他們最愛吃的便是揚州一帶江面特產鰣魚、刀魚、鮰魚,稱為長江三鮮。明萬曆年間《揚州府志》記載:「揚州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誇示江表……」足見其時揚州飲食之排場、之精湛、之豐饒,已經傲視江南了。

清代

至清代,兩淮為繁華富庶之鄉,鹽漕運輸的樞紐地位使揚州雄踞東南美食中心寶座,致使「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揚州為最」(清康熙《揚州府志》)。「為最」的一大因素是帝王寵幸。淮揚菜加大對紫禁城宮廷膳饈影響的力度,除每年貢果品、調料外,尚要貢沙雁、野雞、鵪鶉等野味1052隻,清乾隆年間寶應每年進貢藕粉約128000千克,此外還有欽工肉圓、秦郵董糖、界首茶乾等土特產。據《食在宮廷》介紹,清帝喜吃的菜有100多款,其中淮揚風味菜如紅燒獅子頭、清炒蝦仁等達60多款,典型的例證,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揚州任巡鹽御史,每年都要貢獻南味給康熙帝,所謂「水落魚蝦常滿市,湖多蓮芡不論錢」,常年進貢不懈的是筍,因為,清康熙皇帝喜吃春筍,每次南下必食,曹寅多次進貢揚州燕來筍以博皇上「朕心大慰」。

康熙、乾隆南巡,淮揚菜接駕更是盛況空前,據《揚州畫舫錄》記載:「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上司百官司食飲。」

改革開放後

國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尤其是現代。究其原因,一是因其精美與精細,包括刀功、火候、搭配、造型等等,無一不體現功夫;二是食材樸實,取之容易,不像粵系代表菜等採用生猛海鮮,甚至是國際性保護動物,比如魚翅等現已被禁用的食品;三是味道偏淡或甜,不像川菜等味重,可能會有賓客不適。

但維揚菜也因其精細,做工耗時,口味偏淡或甜,在大眾社會,反而沒有川菜、湘菜等入門較快的菜系熱門。

菜系特點

風味特色

揚州地處南北交匯,水陸要衝,因此淮揚菜具有以下特點:

軟兜長魚

口味清鮮平和,鹹甜濃淡適中,南北皆宜。並且,淮揚菜的選料尤為注重鮮活、鮮嫩;製作精細,注意刀工,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調味清淡味,強調本味,重視調湯,風味清鮮;色彩鮮艷,清爽悅目;造型美觀,別致新穎,生動逼真;菜式繁多,體系龐大;做工精細,特別講究刀工,注重菜品形態和雕刻;色香味形俱佳。

淮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選料講究時令新鮮,原料以河鮮比重較大,「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

風格雅麗。揚州以其皮薄、汁濃、味鮮的各色點心聞名,俗語道:「川菜揚點」。

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著名菜餚有清燉蟹粉獅子頭、軟兜長魚、淮安茶饊、大煮乾絲、三套鴨、水晶餚肉(見右側圖)等。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原料鮮活

江南揚州位於長江沿岸,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在這裡與長江交匯,有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裡共輝。市境跨京杭大運河兩岸,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所以,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餚時得到充分的發揮。而蘇北淮安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

刀工精細

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工最精細,一塊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絲如發。冷菜製作、拼擺手法要求極高,一個扇面三拼,抽縫、扇面、疊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擺難度極大。精細的刀工,嫻熟的拼擺,加上精當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揚菜如同精雕細鑿的工藝品。

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鹹適中,咸中微甜的風味。由於淮揚菜以鮮活產品為原料,固而在調味時追求清淡,從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

火工講究

淮揚菜餚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餚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乾絲等。

富於變化

就淮揚菜製作菜餚的工藝來看,富於變化,想象力豐富。一款三套鴨,家鴨套野鴨,野鴨套菜鴿,用火腿、冬筍作輔,逐層套制,三位一體。淮揚菜富於變化的特點,可見一斑。淮揚菜系製作菜餚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當地產的普通原料,沒有居高臨下的氣派,也不平淡無味,無論是選料、刀工、調味等都中規中矩、精工細作、講求韻味,淮揚菜製作就像寫詩作畫,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經典菜品

清燉蟹粉獅子頭

原料:豬肋條肉800克,青菜心12棵,蟹粉100克,紹酒10克,精鹽20克,味精1.5克,蔥薑汁15克,干澱粉50克。

做法:一、豬肉刮淨、出骨、去皮。將肥肉和瘦肉先分別細切粗斬成細粒,用酒、鹽、蔥薑汁、干澱粉、蟹粉75克拌勻,做成6個大肉圓,將剩餘蟹粉分別粘在肉圓上,放在湯里,上籠蒸50分鐘,使肉圓中的油脂溢出。二、將切好的青菜心用熱油鍋煸至呈翠綠色取出。取沙鍋一隻,鍋底安放一塊熟肉皮(皮朝上),將煸好的青菜心倒入,再放入蒸好的獅子頭和蒸出的湯汁,上面用青菜葉子蓋好,蓋上鍋蓋,上火燒滾後,移小火上燉20分鐘即成。食用時將青菜葉去掉,放味精,連沙鍋上桌。

特點:肉圓肥而不膩,青菜酥爛清口,蟹粉鮮香,肥嫩異常。

文思豆腐

原料:豆腐(450克), 冬筍(10克),雞胸脯肉(50克),火腿(25克),香菇(鮮)(25克),生菜(15克),鹽(4克),味精(3克)

做法:[1]

一 、將豆腐削去老皮,切成細絲,用沸水焯去黃水和豆腥味;二、把香菇去蒂,洗淨,切成細絲;三、冬筍去皮,洗淨,煮熟,切成細絲;四、雞脯肉用清水沖洗乾淨,煮熟,切成細絲;五、熟火腿切成細絲;六、生菜葉擇洗乾淨,用水焯熟,切成細絲;七、香菇絲放入碗內,加雞清湯[1]50毫升,上籠蒸熟;八、將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200毫升燒沸,投入香菇絲、冬筍絲、火腿絲、雞絲、青菜葉絲,加入精鹽燒沸,盛湯碗內加味精;九、另取鍋置火上,舀入雞清湯500毫升,沸後投入豆腐絲,待豆腐絲浮上湯麵,即用漏勺撈起盛入湯碗內上桌。

口味:咸鮮味特點: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是對廚師刀工的考校。 扒燒整豬頭 典故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法海寺的一位蓮法師,擅長烹調,燒的豬頭肥嫩香甜,常以他親手燒制的扒燒豬頭款待施主,食之美不可言,譽為味壓江南。 兒童們因為和尚會燒豬頭,還編了一首歌謠傳唱。其實釋門創教,弟子沿門 托缽,並無專門吃素的習慣。後來釋加弟子提婆達多單立門戶,提出不吃乳 蛋魚肉葷物。梁武帝時,大立佛教,開始了佛教徒不吃葷吃素的齋戒制度。 後來蓮法師把這手絕藝,傳給廟裡的一個廚師。廚師學會此法,在外面 開了飯館,專門烹製扒燒整豬頭。製成後先把頭肉和舌頭放入盤中,再將腮 肉、豬耳、眼睛按原位裝上,成一整豬頭形,然後澆上原湯汁,保持了法海寺蓮法師的手法和風味流傳下來。關於這一傳說,雖無明文記載,但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證。清代的《揚州風土詞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詞。其中有一首寫道:「揚州好,法海寺閒遊。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這就可以看出,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的確是很有名的。

特點:1. 扒燒整豬頭,是揚州菜中素享盛名的「三頭」之一。「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其中尤以「扒燒整豬頭」歷史較為悠久,聲譽最高。2.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色澤紅亮、肥嫩香甜,軟糯醇口,油而不膩,香氣濃郁,甜中帶咸,風味不凡。 原料:豬頭(6500克),醬油(250克 ) ,冰糖(500克) ,姜(50克), 八角(15克), 香菜(10克) ,料酒(1000克),香醋(200克),小蔥(100克),桂皮(25克),茴香籽[小茴香籽](10克)。 製作過程:1. 姜洗淨,切片;2. 蔥洗淨,打成結;3. 香菜擇洗乾淨,消毒,備用;4. 將豬頭鑷淨毛,放入清水中刮洗乾淨;5. 豬面朝下放在砧板上,從後腦中間劈開,剔去骨頭和豬腦,放入清水中浸泡約兩小時,漂淨血污;6. 入沸水鍋中煮約20 分鐘,撈出,放入清水中刮洗,用刀刮淨豬睫毛,挖出眼珠,割下豬耳,切下兩腮肉,再切去豬嘴,剔除淋巴肉,刮去舌膜;7.再將眼、耳、腮、舌和頭肉一起放入鍋內,加滿清水,用旺火煮兩次,每次煮約20 分鐘,至七成熟取出;8. 把桂皮、大料、茴香籽放入紗布袋中紮好口,成香料袋;9. 鍋中用竹箅墊底,鋪上薑片、蔥結,將豬眼、耳、舌、腮、頭肉按順序放入鍋內,再加冰糖、醬油、料酒、香醋、香料袋、清水,清水以浸過豬頭為度,蓋上鍋蓋,用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燜約2 小時,直至湯稠肉爛;10.將豬舌頭放在大圓盤中間,頭肉麵部朝上蓋住舌頭,再將腮肉、豬耳、眼球按豬頭的原來部位裝好,成整豬頭形,澆上原汁,綴上香菜葉即成。

參考資料

  1. 鳳陽釀豆腐,搜狗, 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