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板 [fèng bǎn] 樂器名。即拍板。[1]

[]

唐 呂岩 《憶江南》詞:「素練金童鏘鳳板,青衣玉女嘯鸞弦。」參見「 拍板 」。

憶江南,本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望江梅」等。

《金奩集》入「南呂宮」,原為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歷史沿革 憶江南,本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夢遊仙」「安陽好」「步虛聲」「壺山好」「望蓬萊」「江南柳」等。《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至宋人多將其疊為雙調。

「憶江南」詞調自創調之初就十分流行,在被人傳唱、欣賞、接受的過程中得以流傳到後世並產生了多種多樣 的別名。與此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此詞調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晚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載:「《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現在大多數學者同意此種觀點。李德裕(787—849)為中晚唐人,然盛唐玄宗(685—762)時教坊已有此調名,玄宗末年崔令欽所著《教坊記》「曲名」下錄有《望江南》。王國維曾據此以辯此調不始於李德裕,《樂府雜錄》所言不確。任二北《教坊記箋訂》認為盛唐就已有此調,體式與現在相同,《敦煌曲初探·後記》則說明盛唐時已有《望江南》調作「三、五、七、七、五」者,並舉天寶十三載崔懷寶贈薛瓊瓊一首為例,崔懷寶《憶江南》詞云:「平生願,願作樂中箏。得近玉人縴手子,砑羅裙上放嬌聲。便死也為榮。」其平仄、叶韻、句法均與中唐白居易所作的三首《憶江南》詞同。明·楊慎《詞品》卷一云:「《望江南》,即唐法曲《獻仙音》也。但法曲凡三疊,《望江南》止兩疊爾。白樂天改法曲為《憶江南》。」陳暘《樂書》云:「法曲興於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鍾、磬之音。」

據以上諸說,《望江南》之名始自盛唐開元天寶年間,且既關法曲,又關教坊曲。後白居易依此調作《憶江南》三首,因第一首首句雲「江南好」,故又名《江南好》。此外,因劉禹錫詞有「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句,故又名《春去也》。溫庭筠詞有「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句,故又名「望江樓」,皇甫松詞有「閒夢江南梅熟日」句,故又名「夢江南」「夢江口」;李煜詞名《望江梅》。此皆唐詞單調。至宋詞始為雙調。

宋代常有將兩首《憶江南》分作上下闋,成為一雙調者。如王安中詞九首,每首第一句均為「安陽好」,見《全宋詞》卷九十八,故此調亦名「安陽好」。張鎡則以此調作《夢遊仙》多首,見《全宋詞》卷二百八十一。其《紀夢》一首有「飛夢去,閒到玉京游」之句,故此調又名「夢仙遊」蔡真人詞有「鏗鐵板,閒引步虛聲」句,名《步虛聲》等。還有,張先詞名《南柳》;歐陽修詞名《望江南》;仇遠詞名《江南》;仲殊詞名《南徐好》;戴復古詞名《山南好》;劉克莊詞名《駕導引》;劉辰翁詞名《法曲憶江南》;趙師俠詞名《江南好》;侯善淵詞名《步歸來》;丘長春詞名《望蓬萊》;高道寬詞名《逍遙令》;《太平樂府》名《歸塞北》,注「大石調」;等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