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凌波仙·吊喬夢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凌波仙·吊喬夢符鍾嗣成 〔元代〕

平生湖海少知音,幾曲宮商大用心,百年光景還爭甚?空贏得雪鬢侵。跨仙禽路繞雲深。欲掛墳前劍,重聽膝上琴。漫攜琴載酒相尋。[1]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平生浪跡江湖難遇知音,只能心思傾注在詞曲之上。人生不滿百年還差些什麼?潦倒一生只落得兩鬢如霜。故人已逝有如跨鶴遠遊。多想像季札那樣在徐君的墳前掛劍,像王子猷那樣重彈亡弟所愛之琴,哀思無盡,只能攜琴載酒將往日的深情追尋。

注釋

凌波仙:曲牌名,常做弔詞用。喬夢符:名吉,元曲作家。一生潦倒,寄情詩酒。

宮商:中國歷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宮商即指音樂歌曲。

還急爭甚:爭,差之意。還差什麼。

欲掛墳劍: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札知道好友徐君喜歡他的寶劍,但是當他準備把寶劍送給徐君時,卻發現徐君已死,於是他「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重聽膝上琴:據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記載,王獻之死後,他的哥哥王徽之前去憑弔,他徑直坐到靈床上,取出王獻之喜愛的琴來彈奏,但是弦不諧調,想到人琴俱亡,再無處尋覓,不禁覺得更加悲痛。

漫:聊且之意。

創作背景

鍾嗣成撰寫《錄鬼簿》,對每位已故同輩曲家傳記後均有首弔詞,對其人其曲進行評價和追悼,《吊喬夢符》是其中的一首。喬夢符即喬吉,鍾氏把他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之列,並為其創作了這首悼詞。

賞析

「平生湖海少知音」,喬夢符一生漂泊不遇、落魄江湖,不為世用的他在貧富差距巨大、人們普遍嫌貧愛富的社會裡知音甚少。「幾曲宮商大用心」,然而,「知音少」也使他得以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創作,把絕世才華用在雜劇和散曲的撰寫方面。[2]粗體文字

「百年光景還爭甚?空贏得雪鬢侵,跨仙禽路繞雲深。」人生短短百年光景,功名利祿皆為虛幻,根本不值得去爭。爭來爭去,結果不過是贏得一世奔波和滿頭華發。還不如忘掉人世的寵辱窮通,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生活的美妙。喬夢符身世坎坷,漂泊不遇,他曾在作品《折桂令·自述》中說自己「不應舉江湖狀元」。寄情詩酒,潦倒江湖並非是他看透了紅塵世事,而是因為生不逢時,不為世用,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退居鄉野,寄情山水,忘卻功名利祿實為無奈之舉。

喬夢符如騎鶴雲遊一般,一去不返,一轉眼曲人同他競已是陰陽兩隔。「欲掛墳前劍」在此處表示作者希望在喬夢符墳前掛劍,以表明二人的友誼即使生死也不能改變。

「重聽膝上琴」,是用《世說新語》中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能重新聽到喬夢符的琴聲,借琴聲安慰自己痛苦的情思。可是斯人已逝,琴聲自然也跟着消亡於世間。此處鍾嗣成借用這個典故,主要是為了表現二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斯人已逝,生者卻依然無法面對陰陽兩隔的現實。「漫攜琴載酒相尋」,作者仍要帶着死者生前彈奏過的琴和曾經最喜歡的酒,去尋找舊日的好友。據史料記載,鍾嗣成和喬夢符的人生經歷頗為相似,二人都是胸懷壯志卻又不為世用的落魄布衣。末句既表達了鍾嗣成對亡友的不舍,又暗示其也將走上喬曾經所走的道路。

這首散曲表達鍾嗣成對已故友人的真摯感情。曲中既有對喬夢符一生坎坷遭遇的同情,又有對他所取得的成就的敬仰,其中也暗藏了一些作者自己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情緒。

鍾嗣成

鍾嗣成(約1279——約1360),元代文學家,散曲家,字繼先,號丑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寓居杭州。屢試不中。順帝時編著《錄鬼簿》二卷,有至順元年(1330)自序,載元代雜劇、散曲作家小傳和作品名目。所作雜劇今知有《章台柳》《錢神論》《蟠桃會》等七種,皆不傳。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數一套。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凌波仙·吊喬夢符. 2020-03-22. 
  2. 百度漢語. 凌波仙·吊喬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