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眼看因果,何曾放過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冷眼看因果,何曾放過人
圖片來自六圖網

冷眼看因果,何曾放過人,一個挑糞的,一個王老頭,因果報應得如此巧合,報應又如此公正,而處在這局內的人,彼此自己並不知道,唯有冷眼旁觀的馬士麟,看得一清二楚。其實,天下那些有關吉凶禍福的種種事件,都有個前因後果在,而且一定不會有絲毫差錯,只可惜沒有人能在旁邊冷靜觀察到而已

原文

常州的馬士麟,講過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事:小時候,他跟父親在北樓讀書,打開北樓的一個窗戶,就可以看見對面賣菊花王老頭的露天花台。

十二歲那年,有一天,馬士麟很早就起了床,倚着北樓的窗口望下去,這時天色已漸漸亮了,看見王老頭登上花台澆花。澆完花後正要下台,見有個挑糞的,提着兩隻糞桶,已上了花台,想幫助老頭澆花。老頭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不讓那個挑糞的上台,可是挑糞的一定要上,於是兩個人在花台的斜坡上,擠來挨去。不巧,天下起雨來,露台上很滑,斜坡比較陡而且高,王老頭用手推那個挑糞的,挑糞的從露台上失足摔了下去。王老頭趕忙上前扶他,卻已經起不來了,兩隻糞桶壓在他胸口,雙腳一蹬,就斷了氣。

王老頭非常害怕,一聲不吭,拖着那個挑糞人的腳,從後門一直拖到河岸邊,又將糞桶放到死屍的旁邊,自個兒回家,關門又睡起覺來。馬士麟當時雖然年小,但想到這是事關人命的大事,不可隨便談論,便趕緊把窗戶關好,離開了。

天大亮後,太陽高照,馬士麟聽到外邊正在盛傳河邊死了一個人。村裡的保長、里正,報了官。中午,知縣在一陣鳴鑼開道聲中,親臨現場,驗屍官跪報知縣說:「屍體無傷痕,是失足跌死。」知縣官詢問周圍鄰居,鄰居都說不知道,於是下令將屍入棺加封,貼出告示,招挑糞人的親屬來認屍。

事隔九年,馬士麟二十一歲,科舉考中了秀才。他父親死了,家裡開始貧困。馬士麟就在當年讀書的北樓,收學生,教經書。當時,江蘇督學是劉吳龍。馬士麟為了迎接考試,很早就起來溫習經書,他打開北樓的窗戶,看見遠處小巷,有個人挑着兩隻桶,正在慢慢走來。他仔細辨認,原來就是九年前死去的那個挑糞人。馬士麟十分害怕,以為他是來找賣菊花的王老頭報仇的。過了一會兒,見挑糞的經過王老頭家不進去,朝着另一方向,走了幾十步,走進了一家姓李的人家。李家很有錢,與馬士麟讀書的北樓,也靠得很近,隔窗可以相望。馬士麟愈加覺得挑糞的這一舉止可疑,就下樓跟在挑擔的後面,也進了李家。李家的老僕人,慌裡慌張迎出來說:「我家女主人馬上要分娩,我去請個接生婆。」馬士麟問老僕人:「是否看見有個挑兩隻桶的人進門?」老僕說:「沒有。」他們的問答交談,還未結束,從裡邊門內走出一個丫頭,對老僕人說:「不要請接生婆了,娘子已生了個兒子。」馬士麟這時才悟到,那個挑糞的人,是到李家托生,不是來報仇的。可是,他暗自覺得奇怪,李家是富貴人家,挑糞的怎麼會修到這樣的好運。從此以後,馬士麟就留意觀察李家兒子的一舉一動。

又過了七年,李家的兒子漸漸長大,不喜歡讀書,好養鳥。再說那王老頭,已八十多歲,仍像過去一樣很健康。他歡喜種菊花的勁頭,愈老愈足。

一天,馬士麟又早起倚着北樓的窗口眺望。王老頭走上花台澆菊花,李家的兒子,則登上自家的樓上,放鴿子。忽然,十幾隻鴿子,都飛集到王老頭花台的欄杆上。李家兒子怕鴿子飛去,再三呼叫鴿子,鴿子一動也不動。李家的兒子不得已,拾了塊石子,向鴿子擲過去,結果誤中了王老頭。王老頭一驚,失足從花台上掉了下去,好長時間爬不起來,兩腳一伸,就死了。李家兒子大驚失色,一聲不響,悄悄地將窗子關上。天大亮時,王老頭的兒子和孫子都來找他,一看是失足跌死,痛哭流涕,便安葬了事。

一個挑糞的,一個王老頭,因果報應得如此巧合,報應又如此公正,而處在這局內的人,彼此自己並不知道,唯有冷眼旁觀的馬士麟,看得一清二楚。其實,天下那些有關吉凶禍福的種種事件,都有個前因後果在,而且一定不會有絲毫差錯,只可惜沒有人能在旁邊冷靜觀察到而已![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