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冷漠的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長久以來,這個來自上流社會的年輕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對家庭中的變故,他想表現出某種情緒,卻發現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懷疑之中,他完成了對自己的審判:

「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將近一個世紀過去,《冷漠的人》講述的情感,依舊與大多數現代人感受到的一樣,是人對於庸常生活的厭倦,對於無法行動的痛苦,對於真情實感的探求……

○ 歐洲第一部存在主義小說。

○ 比加繆與薩特都更早發現了存在主義的危機。

○ 我寧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 莫拉維亞一舉震動文壇的處女作,曾因批判資產階級被列為禁書。

○ 流傳近一個世紀的經典之作,世界發行超過80個版本。

○ 特別收錄莫拉維亞基金會主席致辭、譯 者序言和作者年表。

○ 卡爾維諾、加繆、埃科、蘇珊•桑塔格、佩內洛普……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 《冷漠的人》寫的是家庭悲劇,講的是現代人的冷漠。

○ 閱讀莫拉維亞,就是閱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症候:冷漠;愛無能;沒有行動力;隨波逐流;愁悶……

我偏愛莫拉維亞,他是意大利罕見的一個就某個角度來說我願稱之為「風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們這個時代時光流轉間對道德所下的不同定義,與風俗、社會變動、大眾思想指標息息相關。——卡爾維諾(意大利作家)

莫拉維亞在今天的全部創作中,體現出一種豁達、一種由衷的熱情、一種鮮明的樸實,這些是我們法國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繆(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們不要忘了,中流社會說的意大利語,其至為高尚的形式,其實源自一些作家樸實而且完全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維亞。——翁貝托•埃科(意大利作家)

莫拉維亞的作品被看作一種對意大利社會進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學的起點。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個既頭腦清晰又無能為力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遠在薩特的《噁心》和加繆的《局外人》之前,就表達出一種存在的不安。喪失行動的能力,而又對自己的不行動有負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勞地去適應一個離他遠去的世界。對生活的愁悶和冷漠是莫拉維亞世界的中心主題。——米歇爾•瑪利(《理解戈達爾》作者)

莫拉維亞被認為是「天生的敘事者」。他從道德的角度出發,將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化為各種抽象的人生態度:《冷漠的人》《鄙視》《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悶》等。繼而以敘事文學的形式,創造出無窮的人物和場景,動作與行為,以及複雜的心理活動。——魏怡(意大利文學翻譯,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現代社會中的人雖與現實格格不入, 卻又深深地陷在現實生活的泥潭之中, 一直走到迷宮似的人類社會的盡頭。——意大利文學翻譯家 沈萼梅

閱讀莫拉維亞,或許不能收穫愉悅,卻會在讓人震驚之餘,對自己的生存處境有深刻的體認和洞察。——《文學報》

作者簡介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 Alberto Moravia(1907—1990)

莫拉維亞與卡爾維諾、夏俠被評論界合稱為「意大利現代文學三傑」。

22歲時,莫拉維亞出版歐陸首部存在主義小說《冷漠的人》,一舉成名。書中,莫拉維亞以冷峻的筆鋒書寫了現代人的思想危機,痛斥腐蝕了現代社 會的「冷漠病」。20世紀中期,他在世界文壇如日中天,陸續出版了《羅馬女人》《同流者》《鄙視》等巨著,冷靜審視現代人的情愛世界、失意者的內心世界,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危機,探討人的行動力、人的責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

在意大利文壇,他是公認的來不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諾貝爾獎檔案披露,他曾獲得15次提名。他獲得過斯特雷加獎、馬佐托獎、蒙戴洛文學獎等,更是名導寵兒,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馬塞利翻拍《冷漠的人》,戈達爾翻拍《鄙視》,貝托魯奇翻拍《同流者》,達米亞尼翻拍《愁悶》,等等。他的著作對意大利的語言和電影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當選歐洲筆會主席,並任歐洲議會會員。

★閱讀莫拉維亞,就是閱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症候。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寫這本書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卻沒有意識到那恰恰是整個世紀的問題。」

原文摘錄

這兒的一切不但使人厭煩,而且也叫人噁心……不過,反抗是毫無用處的,應該慢慢養成習慣。 「當初的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他懷着思舊和譏諷心情想道,「當初,一個妻子不忠的丈夫可以這麼對自己的老婆嚷嚷:『該殺的賤貨,你乾的醜事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然後就發生了更厲害的事,他認真斟酌過這些詞句後,猛地撲上去,把妻子、情夫、親戚、所有人統統殺死,而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感到內疚。當初,我們的行動能夠緊跟着思想:剛說完『我恨你』,便拿出匕首『嚓!』的一聲刺去,使敵人或朋友癱倒在地,躺在血泊中;當初,我們可以不必瞻前顧後,可以按第一個出現的衝動行事;當初,生活不像現在這麼平庸可笑,而是激情滿懷:人們死得爽快,愛得認真,互相殺戮,互相憎恨,由於真正的不幸而灑下真正的眼淚;當初,所有的人都有血有肉,都像樹木紮根在土地上那樣與現實緊密相連。」漸漸地,諷刺的心情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思舊。他想生活在那種具有強烈的情感衝突和真摯的感情的年代,想產生那種令人咬牙切齒的深仇大恨,想使自己的情感上升到沒有限制的境界……但他卻留在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生活中,留在這個塵世上。 他一邊想,一邊抽煙。桌上那包十支一盒的香煙只剩下一支了。他已在這間被午前的陽光照得雪亮的前廳里做了將近兩個小時。

書評

她是位「幸福」且幸運的人,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個前途無量的聰明兒子,一個無話不談的閨蜜,一個年輕帥氣的情人,一幢價值不菲的別墅。

然而,在兩天裡,看似親密幸福的五個人卻發生了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一切遮羞布下,掩蓋的是人性的醜陋貪婪、荒淫無恥、冷漠自私。

【母親-瑪麗阿格拉齊婭】

瑪麗阿格拉齊婭的情人奧萊,原來是自己好閨蜜麗莎的男友。因為資本角逐的勝利,高大威猛的萊奧轉投到瑪麗阿格拉齊婭的石榴裙下。

年老色衰、虛偽庸俗、猜忌吃醋的瑪麗阿格拉齊婭卻不知,深情帥氣的情人萊奧卻一直在偷偷惦記自己出落得如花似玉、性感嫵媚的女兒卡爾拉。

【女兒-卡爾拉】

卡爾拉厭煩母親的嘮叨吃醋、抱怨的壞脾氣、壓抑的家庭氣氛,也無奈身邊圍繞着的都是想要占她便宜的年輕男人。她想要尋求新的生活,遠離這些烏煙瘴氣。

於是,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順從了母親的情人奧萊的引誘,做了奧萊的地下情人。與她的母親無縫銜接地擁有着同一個男人奧萊。

只因為奧萊可以自由揮霍母親的錢財,來滿足她作為小女生買衣服、買包包、旅行遊樂的虛榮。


【兒子-米凱萊】

一個本該人人羨慕的上層社會的公子哥,卻因為母親專注於奧萊的戀情與閨蜜麗莎的攀比,過得渾渾噩噩,毫無激情。

他冷眼旁觀自己的母親被奧萊這個浪子欺騙,冷眼漠視自己的親姐姐爬上奧萊這個卑鄙小人的床榻,冷漠淡然地與母親的閨蜜麗莎廝混,企圖通過她獲得通往上層社會的人脈、資源和通行證。

【渣男-奧萊】

一個油腔滑調、依靠女人生活的寄生蟲奧萊,從一個女人到另一個女人的過渡,完成他對財富和女人的貪婪。

他借麗莎為跳板,依附上更有財力和地位的瑪麗阿格拉齊婭。同時又無比羞恥地去引誘瑪麗阿格拉齊婭的女兒,卡爾拉。用這個家族的去睡這個家庭的女兒,還妄想和情婦的女兒卡爾拉一起,獨占情婦瑪麗阿格拉齊婭的財產,並且把她趕出家門。


【閨蜜-麗莎】

看似是個失敗者,被「好閨蜜」瑪麗阿格拉齊婭搶走了風頭和情人,卻是世俗意義的成功者。

她表面風光無限,光彩照人。暗地裡與閨蜜瑪麗阿格拉齊婭爭風吃醋,與米凱萊打情罵俏,收割小鮮肉,編織上層社會的黃粱一夢。

這是來自於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筆下的《冷漠的人》。


這本小說的文筆真是不得不讓人佩服,細節描寫及心理描寫刻畫得非常生動。看得我面紅耳赤、臉紅心跳,眼界大開。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又非常有名望的作家。這本《冷漠的人》是他的成名作,構思於16歲病榻中,完成於21歲康復休養期。

因為其犀利諷刺的現實意義,在一開始就被統治階級所抵制,也遭到美國當局和梵蒂岡的抵制,還被羅馬列為禁書目錄。

就是這樣一本書,卻在文學領域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


《冷漠的人》這部經典作品,流傳了一個世紀,發行超過80個版本。剛一問世,就賣斷了貨。直到現在,幾乎每隔幾年就要再版重印。

契訶夫說:「冷漠無情,是靈魂的癱瘓,是過早的死亡。」

有一種凝望是叫作冷眼旁觀,有一種無視叫作冷漠無情。有的時候,我們往往以為自己錯過的是流逝的時間,其實不知那是炙熱的情感。

如果生活註定是一場悲劇,那我寧願在這場悲劇中,飛蛾撲火、奮不顧身,也不願裝模作樣,冷漠無情。你呢?

我想從冷漠走向陽光,你呢?在哪裡等着我?

我是青顏,關注我,陪你讀書看世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