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況場鎮位於瀘州城區西部,為江陽區轄鎮,坐落於長江、沱江之間,北面以沱江為界,東與華陽街道相連,西南與通灘鎮、丹林鄉接壤,距城區17公里。全鎮幅員面積69平方公里,轄12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1.3萬餘戶,總人口4.7萬餘人,人口密度681人/平方公里。[1]
行政區劃
況場街道位於四川省南部,由瀘州市江陽區管轄。
政府機構設置:黨政辦、社會事務辦、經發辦、群工辦;建設和環境管理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站、水務技術推廣服務站、畜牧獸醫站。
轄園牆、魚項、二郎廟、馬石塔、福利灣、韓壩、團山、土包、大地、樓房、況豐、方山、普潮、華豐、紅山堡、玉橋、千豐、保林溝、杜岩、華灣、盤灣、玉豐、玉光、豐嘴、游灣25個村委會和況場、連雲2居委會。
氣候特徵
況場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具有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冬暖夏涼,年平均氣候17.8℃,無霜期長達340餘天,年降雨量達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1258小時,極端氣溫多在0℃以上,溫、光、水、熱資源的分布與經濟作物生長發育同步,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沿革
1951年建立況場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建鎮。1996年由瀘縣劃歸江陽區。位於區境西南部,距市政府24千米。1997年,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園牆、魚項、二郎廟、馬石塔、福利灣、韓壩、團山、土包、大地、樓房、況豐、方山、普潮、華豐、紅山堡、玉橋、千豐、保林溝、杜岩、華灣、盤灣、玉豐、玉光、豐嘴、游灣25個行政村和況場、連雲2居委會。瀘(州)宜(賓)公路過境。2002年,面積69平方千米,轄27個行政村,共266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53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00人。 2003年,面積69平方千米,轄25個農業行政村,1個社區,265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566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80人。 2004年,面積69.82平方千米,轄25個農業行政村,2個社區,266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4588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75人。
自然地理
況場街道坐落於長江、沱江之間,北面以沱江為界,東與華陽街道相連,西南與通灘鎮、丹林鄉接壤,距城區17公里。海拔高度為649米,最低海拔高度230米,全域現有農作物播種面積65449畝,其中:耕地34680畝,園地8200畝,林地7650畝,未利用地10362畝。
交通
公交
179 江北-龍馳路
江北客運站→長坡→江北派出所→五罐橋→江北敬老院→石魚村→大路邊→雙土地→長腰山→長沖六社→斑竹山→丹林中學→瀘宜街→丹林→文羅路口→涼水井→葡萄架→道觀丘→馬路灣→高豐→玉橋→普潮二社→龍橋→陽高山→普潮→雲龍橋→況場中大街→朱德紀念館→況場街道→況場派出所→況豐七社→況豐九社→楠木昌→玉觀→游灣七社→灘子上→游灣小學→榆合山→小灣子→洗煤廠→二郎村→況場實驗學校→學堂山→魚項村→元牆村→八公里→新灣頭→馬鞍寺→五公里→華陽小學→農貿市場→渡溪路→龍馳路南→學院西路→龍馳路
349 游灣客運站-胡咀
游灣客運站→灘子上→游灣七社→玉觀→楠木昌→況豐九社→況豐七社→況場派出所→況場街道→康莊街→況豐六社→紅山五社→紅山七社→胡咀
經濟發展
況場街道是中國最大的勞保手套生產基地和著名的"手套之鄉"。 況場街道勞保手套以產量巨大、品種眾多、結實耐用、價格便宜而著名。況場街道具有50多年的勞保手套生產製造歷史,生產形式為"協會+農戶",極大地降低了產品的加工成本。從業人員1.5萬人左右,年產布手套1億雙左右,占中國勞保手套市場30%左右的份額,並長期出口日本、台灣、歐美各地。普遍用於製造業、礦山、採掘業、冶金業、運輸業、建築業等。 況場街道以生產生產加工棉布、棉線手套為主,有純棉布手套、純棉帆布手套、純棉牛仔布手套、化纖棉布手套、棉線手套等,主要品種為23-25cm的普通手套36-40的長手套,既生產單層手套,也生產雙層手套,有10多種不同布料與規格的品種。
鄉鎮企業有釀酒、磚瓦製造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兼產甘蔗。
特色
佛教聖地省級文明風景區佛教聖地"方山"坐落境內。"方山"人稱小峨嵋,風景秀麗,前山纜車通行,人文景觀,原始森林供遊人觀賞。年均接待遊客10萬人次,後山旅遊資源豐富,"方山飄梨"遠近聞名,"青蛙石、皇帝腳板印、普潮寺"等歷史人文景觀以及萬畝土地資源有待開發。
紅色旅遊
瀘州江陽區況場街道,有朱德事跡陳列館和生產手套一條街,是其它鎮不易見到的景觀。朱德事跡陳列館2007年8月1日起維修,2007年10月1日開館。現在房屋樑柱已油漆一新,牆壁已粉刷完畢。進牌坊後陳列館之間有一開闊大壩,有幾件小朋友健身器材。陳列館曲曲彎彎走廊,走廊下有水塘,頗有南方庭院幽雅別致之感。朱德和花營長在護法倒袁期間,在這裡居住和辦公,指揮除暴安良打土匪,使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立了塊《除暴安良》碑至今猶存,瀘州人民永遠緬懷朱總司令的恩德,附近鄉小學生許多學生喜歡趕場後來朱德事跡陳列館看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牌坊俱雄風氣,與總司令住地氣氛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