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冰臼遺址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冰臼遺址公園位於河北省豐寧縣城北28公里處的喇嘛山風景區,距北京208公里,是通往京北第一草原的必經之地。這裡奇峰峻峭、峽谷清幽,公路兩側分布着很多神奇的景觀,主峰喇嘛山海拔1198米,分布着有如「天鍋」的冰臼群,此外還有懸壁禪洞、鞍馬石刻、喇嘛佛、神劈石、峰上塔、疊落岩、九女峰、窟窿山等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就的奇峰異石,組成了長達15公里的風光畫廊。[1]

科學價值

冰臼的三大特徵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兩三百萬年前在巨厚冰層覆蓋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動時,由於冰層內有巨大壓力,呈「圓柱體水鑽」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衝擊、遊動和研磨,最終形成深坑,這些坑極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稱為冰臼。

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之一,也是古氣候、古環境變遷的極其重要的歷史見證,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過發現。但它們均分布於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佛珠洞一帶的冰臼則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因而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喇嘛山冰臼群的發現,證明距今200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我國東部山區確實發生過巨大規模的冰川運動,冰川類型屬內陸型大冰蓋,冰層厚度在1000—2000米以上。同時還證實在第四紀早期,全球曾發生一次巨大的和驚人的降溫事件,對該區和全球古氣候、古環境變遷、人類起源和現今氣候演化趨勢分析和預測,以及為發現和尋找大冰蓋冰磧型砂金礦床,提供了重要的實際依據。因而冰臼群的發現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