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沉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冰川沉積物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冰川沉積物(冰川沉積物)一般指冰磧
冰磧(Moraine),在冰川堆積作用過程中,所挾帶和搬運的碎屑構成的堆積物,又稱冰川沉積物。它是冰川消融後,以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而成。它實質上是未經其他外力特別是未經冰融水明顯改造的沉積物。
由於冰川具有堆積作用,冰川直接堆積的物質叫冰磧物,它是冰川消融後,以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堆積而成。它實質上是未經其他外力特別是未經冰融水明顯改造的沉積物。
冰川的堆積作用是指冰運物的堆積過程。冰川搬運力隨其消融而逐漸減弱時,冰運物便逐漸堆積下來。向下流動的冰川,當其能量逐漸減弱,流動變慢,最後在冰川末端停滯。而上游段冰川冰所攜帶的岩屑隨着冰川運動而源源不斷被輸送,在冰川消融下,冰川末端大量冰川岩屑脫離冰體而堆積下來,形成不同形態的堆積體。
分類
根據冰磧物在冰川體內的不同位置,可分為表磧、內磧、底磧、側磧、中磧、前磧和終磧。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磧,夾在冰川內的叫內磧,分布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磧,分布在冰川邊緣的叫側磧,兩條冰川匯合後,側磧合併構成中磧;位於冰川邊緣前端的冰磧物,叫做前磧;隨着冰川向前推進在冰川末端圍繞冰舌的前端的冰磧物,叫終磧(尾磧)。
特點
在冰川活動中,冰磧物有其獨特的搬運、沉積過程,其主要特點為:
一、都由碎屑物組成
二、分選性極差,粗大的石塊和細的泥土混雜在一起,不具層理
三、磨圓度差,碎屑多具稜角
四、有的冰磧石和冰漂礫上可見磨光面或冰擦痕
五、冰磧內保存有寒冷地區植物的孢子和花粉
六、碎屑物無定向排列。
隨着冰川的衰退,冰川攜帶的冰磧物就相應地被堆積下來。當冰川的冰雪積累與消融處於相對平衡階段時,冰川邊緣比較穩定,冰川源源不斷地將上游的表磧、中磧、內磧等各類向下游運送,直至冰川末端堆積,部分底磧還沿冰川前緣剪切滑動面上移,它暴露冰面,當冰體消融後也堆積於冰川邊緣地帶若冰川迅速消退,冰體大量融化後,表磧、中磧、內磧等各種冰磧物就地墜落,即運動冰磧轉化為消融堆積冰磧,從而形成了各類冰磧地貌類型。
參考文獻
- ↑ 漢語是什麼語言,其本質是什麼?,搜狐,2020-10-19
- ↑ 精美絕倫的藝術瑪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