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貝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馮貝堡鎮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位於法庫縣境東南部,距縣府30公里。轄14個村委會。馮貝堡鎮農業以玉米、水稻作物為主,鄉鎮企業有採礦業等,鎮特產非金屬稀有元素。馮貝堡鎮土質較肥沃,氣候較優越。[1]
地理位置
馮貝堡鎮是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轄鎮,東與鐵嶺相鄰,北與調兵山相接,南距瀋陽60公里,西距國道203線6公里,國家二級公路新梨線貫穿全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人口狀況
截至2005年,有人口17000餘人,戶數5200戶左右。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總數15736人。 馮貝堡鎮特產非金屬稀有元素。鄉鎮企業有採礦業等。馮貝堡鎮農業主產玉米、水稻。
馮貝堡鎮土質較肥沃,氣候較優越。馮貝堡鎮以前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現養殖業已發展到占鎮農業生產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鵝業生產已成為養殖業生產的主要支柱產業。馮貝堡鎮文教廣播及合作醫療等工作穩步推進。群眾性活動有序開展,被瀋陽市政府評為"瀋陽市群眾體育先進鎮"。
行政區劃
馮貝堡鎮政府駐馮貝堡,1961年設馮貝堡公社,1984年置鄉。2010年馮貝堡鄉變馮貝堡鎮 。轄馮貝堡、東團山子、李荒地、榆樹堡、工夫屯、務名屯、北甸子、富拉堡、周家溝、尚家窩堡、孫家窩堡、阿山溝、姚家溝、黃貝堡14個村委會 。[2]
特色產業
馮貝堡鎮養殖業已發展到占鎮農業生產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鵝業生產已成為養殖業生產的主要支柱產業。據初步調查統計,到2005年為止,全鎮養鵝農戶已達千戶以上,共養鵝30萬隻以上,平均戶養鵝50隻以上。養鵝總產值1050萬元,總純收入450萬元,農戶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全鎮已初步建成一處鵝業龍頭企業,即法庫宏潤鵝業生產屠宰加工廠,是以種鵝飼養、孵化、放雛、回收和屠宰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年養鵝20萬隻,創利潤過百萬元,帶動了全鎮養鵝千餘戶;全鎮湧現出養鵝重點村2個,即工夫屯、北甸子村,每村養鵝農戶150戶以上,戶均養鵝50-100隻。其中500隻以上的農戶有5戶以上,100隻以上的超過百戶 。
基礎設施
馮貝堡鎮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完成了富路線12.7公里的道路維修和工大線10.5公里的養護工作,對塌陷的橋樑、涵洞進行了拆除和新建,新修邊溝380米,擴建邊溝55米,翻建邊溝2934米。進一步加大了校車的管理力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新增2台校車,全面解決了馮貝堡鎮155名學生的上下學問題。
馮貝堡鎮有線電視的入網工作步伐較快,鎮有線電視入網達到了3092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良好,參合率達到95%以上,受益群眾545人次,累計報銷醫藥費89.2萬元。馮貝堡鎮通過積極努力,爭取市里資金90萬元,鎮裡自籌30萬元,新建一座鎮級衛生院。鎮政府成立服務大廳1個,建立村級為民服務全程代理點14個,設立為民服務中心戶42個。
經濟發展
財政稅收
馮貝堡鎮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億元,招商引資5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億元,財政稅收136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5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元。
截止2010年10月末,一般預算收入任務1500萬元,完成1300萬元,完成任務的86%;固定資產任務7.5億元,完成7.16億元,完成任務的95%;招商引資任務5300萬元,完成5439萬元。完成任務的103%;規模以上產值16億元,完成19.4億元,完成任務的121萬元。
工業經濟
馮貝堡鎮積極採取項目招商、以商招商的辦法和措施,千方百計引進域外企業和資金,切實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引進規模企業2戶。硅灰石深加工產業不斷壯大,有利地促進了全馮貝堡鎮工業的發展,全口徑工業總產值已達到8.1億元。
2010年着力實施項目建設,努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截止到10月末,投資3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工10個,其中礦產品加工企業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家,木材加工企業1家,手工藝品加工企業2家,重工機械加工企業1家。
農業經濟
馮貝堡鎮發展萬壽菊3000畝,麥復菜1000畝,樹莓400畝,其它經濟作物10000 畝,新建樹莓小區2個(北甸子、周家溝),五味子藥材小區1個(周家溝),新建村外養殖小區1個(阿山溝村養豬小區),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6.9萬頭,1.4萬頭,2.1萬隻,125萬隻。馮貝堡鎮共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組織7個,充分發揮了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作用,提升了農業專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馮貝堡鎮常規造林完成2038畝,村屯綠化共栽植各種風景樹9416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全面啟動,轉制面積7900畝。馮貝堡鎮培訓新型農民250人,舉辦專業培訓班5期,培訓人員600人次,發放資料5000多份。馮貝堡鎮2007年爭取農機具補貼資金9萬元,新建沼氣池115個。
2010年農村經濟發展良好,農民收入得到穩步增長。
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以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為重點,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今年又新建占地850 畝的暖棚大區一個,建設暖棚241棟。以萬壽菊、三櫻椒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2.15萬畝。新建1000畝萬壽菊小區1個,3000畝辣椒小區1個,2000畝麥復菜小區1個。
畜牧業發展穩步推進。以牛產業為龍頭的養殖業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2.49萬頭、 1.63萬頭、1.76萬隻,禽飼養總量達到125萬隻,新建肉雞養殖小區2個,生豬養殖小區1個,發展各類養殖大戶145戶。加強畜牧防疫工作,防疫率達100%,確保不發生疫情。
勞務經濟
馮貝堡鎮積極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勞務輸出的管理與服務,積極尋求就業渠道,對外輸出務工人員,全馮貝堡鎮外出務工人數達到5500人以上,創收5000萬元以上。
2010年勞務輸出繼續擴大。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拓寬輸出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年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次,培訓410人次,外出務工總量達5700人,實現勞務收5980萬元。[3]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馮貝堡鎮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人群應保盡保。鎮共有450戶828人納入農村低保,2007年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8.4萬元,發放救災救濟款35萬元,為困難戶建房11所,並對鎮敬老院的房屋進行了維修,更換了部分設施,使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
2011年社會事業統籌兼顧,各項民生工程落到實處。
教育衛生工作。完善了中小學校舍等教育基礎設施,新建幼兒園1處,建築面積1300米,新建文化活動中心1處,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以上,受益農民622人,累計報銷醫療費148萬元。
人口和計生工作。全面完成60周歲獎扶和獨生子女信息採集、錄入工作,按時上報各類表格數據,計劃生育實現100%。
民政工作。積極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現貧困人群應保盡保,按時發放各項保障資金,截止到10月末,發放低保金94.5萬元,五保金24萬元,優撫金23.6萬元。殯葬改革取得顯著成果,火化率達100%,無一例土葬。
交通工作。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修復破損公路2條,趙河線9.5公里,馮丁線6.1公里,校車管理得到加強,運行安全有序。
五是水利工作。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籌措資金對排灌站進行檢修,新打安全飲水井2眼,落實移民資金9.5萬元。完成了姚家溝村、尚家村安全飲水工程。六是新農保、平安保險等工作穩步推進,新農保應參7486人,已參保人 7190人,參保率達95以上,已完成第一階段的繳費工作;平安保險參保農戶達4050戶,參保率達100%。按時發放了農業保險、糧食直補、家電下鄉的兌付資金。
計生工作
馮貝堡鎮人口出生率4.11%,人口自然增長率-0.17‰,計劃生育率100%。
信訪工作
馮貝堡鎮完善了信訪工作體系,建立了鎮村兩級包保責任機制,對新老信訪戶實行專人管理、專人負責。先後組織鎮村幹部開展了三次不穩定因素的排查活動,在排查工程中,做到了逐戶排查、不留死角,對排查出的問題安排專人進行調處。
社會治安
馮貝堡鎮強化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結合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相繼在各村建立了法律服務中心戶、治安中心戶和綜治中心戶。馮貝堡鎮對鎮村幹部、部分群眾進行了培訓,逐步加大了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集中開展二次以六合彩為主的專項整治活動,通過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刑事治安案件的發案率明顯下降,社會治安明顯好轉。[4]
旅遊景點
扶興山位於馮貝堡鎮功夫屯村,也叫藥王廟山,方圓20多平方公里。1300多年前,我國十大傑出名醫之一的孫思邈曾在此山居住,並仙逝於此,此山因此得名藥王山。
扶興山距離瀋陽55公里,景區占地356公頃,與鐵嶺相鄰。藥王山原名扶興山。滿山綠樹成蔭,山花爛漫,環境幽雅,空氣清新。很多野生動物經常出沒在溝旁林間。山中有名貴中草藥材過百種,四周山麓有果園多處。山東坡和尚溝下有一泉眼叫聖水泉,冬夏噴湧泉水,久旱不斷,泉水清冽甘甜,可治病療傷,被人稱為神水。經常有人到此取水,用以治病強身。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國大醫學家孫思邈從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村雲遊到扶興山。據史料記載:孫思邈從小就喜歡讀書,過目成誦,才華出眾,聰穎過人,但體弱多病,面黃肌瘦。父母為他許願終生行醫,孫思邈也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決心做一個民間好醫生,救治貧病交加的黎民百姓。
孫思邈為了收集民間的單方,驗方,潛心深造疑難雜症的治療技術,採制實驗各地的中草藥材。唐朝元年(公元617年),他在38歲時,告別家鄉親人外出當雲遊郎中,行無方向,居無定所。一日途中疲乏歇息,恍惚之間一位鶴髮童顏道者站立近前說:"思藐啊,你以許願終生為民行醫,切不可為名利所感而動搖志向,你繼續往東北去,看見牛上房、車上樹的地方,就是你落腳定居的風水寶地。"說完就轉身而去。孫思邈從夢中驚醒,雖不見老道蹤影,但感悟是仙人指點。他一邊往東北方向走,一邊行醫。第二年農曆四月二十八那天,他走到扶興山西麓,正值晌午,見一農夫下地回來,鬆開耕牛上山坡吃草,牛吃草的地方正是農夫居住的窯洞的房頂,此時,農夫的媳婦在山坡樹蔭下紡線,見丈夫回來準備吃飯,順手把紡車掛到樹杈上,以防牛拌壞了。孫思邈看了此情景,突想起了老道的託夢,這不就是牛上房,車上樹的地方嗎?從此,就在扶興山定居下來。每天早出晚歸,不辭辛勞,採制中草藥,配以山泉水,為四方百姓治病療傷。
孫思邈的醫術十分高明。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無不精通。他尤其重視婦嬰的保健。在他手下,創造了許多驚人的奇蹟。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群送葬的人,抬着棺材向墓地走去,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滴出。孫思邈仔細觀察血滴,打聽到是一農婦難產而死,他趕忙上前攔住送葬的人群,說明自己是醫生,表示可以嘗試搶救一下。死者的親屬半信半疑,動手把棺材打開,只見產婦面如白紙。孫思邈上前仔細切脈,發現還有一絲微弱的脈搏,於是,他循絡取穴,施展獨特的針刺手法,不一會嬰兒生了出來,產婦也漸漸甦醒過來。他又從葫蘆里倒出幾粒藥給病人服下,病人臉上馬上有了血色。產婦的親屬感激涕零,在場的人無不讚嘆這位起死回生的神醫。
孫思邈一生不慕官場,不貪富貴。隋、唐兩朝皇帝都曾下旨,要他出來做官,他都堅持不就,甘願隱居民間,為百姓救死扶傷,終生為醫藥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他認真研究歷代醫藥經典著作,同時努力實踐,把書本知識與治病經驗結合起來。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他總結經驗,著成了許多醫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的著作至今仍被醫學界做必讀課本,並先後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影響很大。
孫思邈不僅醫術十分精湛,而且非常重視醫生的品德修養。他主張:凡是當醫生的人,不但要有淵博的學問和高超的醫術,而且要有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精神。不論富貴貧賤,美醜親疏,都要一視同仁;遇有急病患者,,不論山高水險,寒暑晝夜,都要立即起身,一心赴救,不嫌髒怕臭、圖利索報。他在所著的《醫論》中指出:做為醫生,在看病時,一定要嚴肅認真,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更不能攻擊同道,抬高自己,不應用自己的特長,專心經略財物,謀取私利;也不可長一雙勢力眼,看人下藥。千百年來,孫思邈一直受到歷代人民的尊敬和頌揚。人們尊崇他為:"醫聖"、"藥王"。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扶興山上修建了藥王廟。
主要景點有:扶興山路碑 、胡仙堂內堂 、藥王像 、遠眺藥王山 、正殿前香爐階梯 、園中蒼松 、藥王殿門口大鼓 、胡仙堂曲徑幽蘭 、護院石獅 、鳴鐘 、藥王涼亭 、藥王殿 、藥王孫思邈紀念館 、藥王殿內雕像群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