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馮曼碩(1916--1986),原名鎮邦,廣州市白雲區竹料村人。畫家。

自幼酷愛美術,16歲進嶺南藝苑,成為趙少昂大師的入室弟子,深得嶺南畫派的真髓。後又博取徐青藤、八大山人、新羅山人、任伯年、吳昌碩等畫師之長,逐漸形成自己清朗雅致,清新俊逸的風格當年容庚、胡根天、徐東白等均對他的繪畫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被譽為"竹料墨人"。[1]

目錄

人物生平

1957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

馮曼碩隨畫師趙少昂學習國畫時,因家庭經濟困難,常為高第街絲綢商店包裝絲綢紙盒封面作畫,賺取低微報酬作為購買紙筆畫具及生活之用,做到苦學勤工兩不誤,甚得大師趙少昂器重。

1935年學師期滿,被禺北兩潭小學聘為美術教師。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華北、華東相繼淪陷,人民家破人亡,同胞流離失所,馮曼碩滿腔熱血,義憤填膺,奮起畫筆,畫了一大批漫畫,揭露日寇燒殺、搶掠、強姦的罪行及淪陷區同胞扶老攜幼,顛沛流離的慘狀,在禺北各地巡迴展覽,以激發人民團結抗戰。

他在竹料馮希來醫務所牆上寫了一幅大型抗日漫畫《還我河山》。

1939年日軍入侵竹料時發現這幅畫,立即將馮希來醫務所砸個稀爛,並懸重賞捉拿馮曼碩。

同年,馮曼碩投筆從戎,參加伍觀淇領導的民眾抗日游擊隊,在廣從一帶痛擊日寇,後隨隊撤退內地。

1942年,日寇入侵香港,港胞逃難回內地,不少人缺衣短食,生活困難。

當時馮曼碩在連平縣趣緣酒家當美工,見港胞慘遭困境,便奮筆揮毫,日夜作畫,連同平日所積累之畫舉行義賣,得款近三萬元(相當稻穀2萬多斤),全部獻出救濟逃難港胞。

當時馮曼碩在連平縣趣緣酒家當美工,見港胞慘遭困境,便奮筆揮毫,日夜作畫,連同平日所積累之畫舉行義賣,得款近三萬元(相當稻穀2萬多斤),全部獻出救濟逃難港胞。

當時《大光報》曾稱他為救濟難僑的青年藝術家。

國立第二華僑師範學校仰慕其名,即到連平縣聘請他到坪石任該校美術教師。

抗戰勝利後,馮曼碩從坪石回鄉。

1947年到市橋番禺師範任美術教師,學校圖書在抗戰期間盡失,馮曼碩就將數年來所創作的畫在市橋舉行個人畫展,全部義賣,所得之款全獻給學校購置圖書。

作品

1956年,創作國畫《欣欣向榮》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