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井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井鎮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地處霍邱縣西北部,東與范橋鄉接壤,東南與高塘鎮為鄰,南連經濟開發區,西鄰臨水鎮,西南與河南省固始縣毗鄰,北接周集鎮,距霍邱縣城34千米,區域總面積99.56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馮井鎮戶籍人口為57947人。

1949年,建馮井鄉;2000年7月,由馮井鄉改為馮井鎮。截至2020年6月,馮井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軍樓村。

截至2019年末,馮井鎮有工業企業23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1]

鄉鎮簡介

位於霍邱縣西北部,距縣城34公里。105國道和在建中的商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 顯,礦產資源豐富,李樓鐵礦座落其境,發展迅速。全鎮面積99.56平方千米,下轄黃虎、腰屋、杭廟、周樓、八里村、馬鞍山、桃樹園、周圩、團山、雙圩、蠍子山、中軍樓12(原26個村經合併後只有12個)個行政村,43971人(2017)。以農業為主,產小稻、小麥、油菜籽。鄉鎮企業產品以水泥板、石料、磚瓦為主。馮井人文薈萃,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徐克勛,為牛廟村人。 原紅軍高級將領、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誕生此地。文化氣氛濃厚,馮井農民文化藝術團多次在市、縣比賽中榮獲大獎。 1949年建馮井鄉,1958年成鄉鎮企業產品以水泥板、石料、磚瓦為主。

開創了三個文明建設比翼齊飛的新局面,"馮井現象"聞名全國。[2]

經濟發展

李樓鐵礦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馮井鎮境內,設計年採選原礦500萬噸,年產鐵精礦187.2萬噸。項目遵循資源有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及節能、降耗、減污的基本原則,從開採到選礦全過程按照清潔生產理念進行設計,採用階段充填採礦法,能夠有效減小採空區面積、提高礦石回收率、減少廢石尾砂占地等,符合礦山清潔生產技術要求。該項目實施對加快霍邱鐵礦資源開發利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堅持科學發展觀,圍繞"穩農、重工、活商、興鎮"發展戰略,開創了三個文明建設比翼齊飛的新局面,勞務經濟更是獨樹一幟,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群眾從事運輸、建築裝潢、被套加工、電腦經營等行業,馮井鎮及周邊地區的農民,在北京中關村艱苦創業,建立了一百多個電子行業公司,占據着中關村60%以上的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市場,取得了豐碩成果,"馮井現象"聞名全國。

彈被套是馮井人的一大特長,全鎮從事彈被套經營的群眾有3000多戶,5000多人,主要集中於宋郢、趙圩、團山、中軍、蘇廟、貓台等村,呈現四大特點:一是以家庭為單位。大多數外出彈被套群眾都以家為單位,夫妻、父子、兄弟一塊外出共同經營。二是分布較廣。他們以小四輪拖拉機為運輸工具,足跡遍布十幾個省的城鄉各地。三是季節性較強。多為農閒而出,農忙而歸,務農、經商兩不誤。四是收入較高。人均年收入達6000元以上。另外,馮井鎮的運輸服務業、建築裝璜業也發展較快,從業人員多,效益好、影響大。[3]

特色產業

馮井鎮位於霍邱西北部,43971人(2017),2002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5萬人,勞務收入9000萬元。馮井鎮發展勞務經濟有以下特點:首先是選准特色產業,突出重點行業,實行規模輸出。外出人員主要集中在電腦經營、彈被套、運輸服務、建築裝潢等四個領域。 "馮井現象"曾作為典型宣傳。該鎮勞務輸出依託特色產業,突出重點行業,採取規模輸出,重點抓好電腦經營、被套加工、商貿服務、建築裝潢等四大行業。全鎮在北京等地經營電腦的人員有1000多人,農閒外出進行被套加工的有5000多人,常年在蘇州蠡口等地從事商貿經營的有5000多人,外出從事建築裝潢的達數千人,四大行業從業人員占外出人員80%以上。鎮黨委、政府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開展各項服務,還先後十幾次赴北京、浙江、江蘇等地解決糾紛,為本鎮務工人員避免損失100多萬元。該鎮還積極制訂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致富人員返鄉創業。該鎮返鄉人員創辦個私企業200多家,年可實現產值7000多萬元,創利稅700多萬元。

全鎮在中關村做電腦生意的群眾近千人,租賃櫃檯500多個,有100多人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資產均在100萬元以上,所僱工人多為大中專畢業生,月薪2000元左右,他們自己人均年收入達數十萬元,大多擁有豪華的轎車、漂亮的房子。馮井人的電腦生意呈現出以中關村為中心向全國各地輻射的態勢,南京、廣州、太原、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電腦市場都有馮井人開辦的公司。

馮井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始終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產業緊抓不放,立足自身優勢,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全力搞好後方服務,積極幫助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子女就學、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全鎮勞務輸出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2001年實現輸出勞力1.5萬人,創收9000多萬元,有效地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4]

旅遊資源

李特故居原稱徐家老樓,坐落在霍邱縣馮井鎮牛廟村,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有坐北朝南房屋三進九間,始建於清朝中晚期,第一進為門樓和下客廳,第二進為中客廳,第三進為上客廳,後進的地面都高於前進。現第一進已損毀不存。故居為磚木結構,具有典型的清代風格。 李特原名徐克勛,1902年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馮井鎮。1924年,被中共選派到蘇聯學習。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秋,李特奉命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李特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為紅四方面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紅軍長征時,他任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隨右路軍行動。在長征路上,他受陳昌浩的指派,策馬追趕毛澤東,阻攔紅軍北上,可謂其人生最大污點。不過,在毛澤東的勸說下,李特最後還是沒有強行阻攔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帶着部分紅四方面軍人員愴然南返。

1936年11月,李特擔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常委、西路軍參謀長。西路軍失敗後,與李先念等一起指揮西路軍餘部轉入祁連山打游擊。後在中央代表的接應下,進入新疆。1937年11月,李先念等人從新疆返回延安不久,李特被誣指為托派分子,於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慘遭殺害。他的遇害,是黨內鬥爭的犧牲品,是被冤枉的。199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填發革命烈士通知書,追認李特為革命烈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