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至憶家鄉美食(楊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至憶家鄉美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冬至憶家鄉美食》中國當代作家楊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至憶家鄉美食

又是一年冬至,朋友圈微信群里舖天蓋地的都是吃餃子的祝福和留言,而我卻懷念家鄉的窩窩飯,深厚濃郁的醇香,久久長長的回味。

家鄉的美食很多,不同的節氣和節日有不同的美食傳統。大年三十的灰面、春節的糖花花、正月十五的餃子、二月二的煎餅、立夏的灰豆子、端午的油餅子卷糕、中秋節的大月餅、十月一的包子、冬至的窩窩飯……,一道道美食小吃,會把人帶入一個至濃至純的美味世界。

窩窩飯是冬至日家鄉特有的美食,吃窩窩飯也自然成了那一日必不可少的習俗。窩窩飯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窩窩面的製作卻需要耐心和技巧,和面擀麵切條切丁,然後再用筷子一個一個做成指甲蓋大小的窩窩,做好窩窩後,用肉丁菜丁蔥姜蒜等各種配料熗鍋,加湯然後等開鍋後下入窩窩面,最後放入韭菜香菜等提味,一鍋美味窩窩飯便做成了。記得在家鄉過冬至時,一大清早,還在暖洋洋的被窩賴着不想起床時,一縷縷一股股窩窩飯濃烈的香味就直入鼻翼,勾引的身體裡的饞蟲四處遊走橫衝直撞,唾液腺也在此時來湊熱鬧,不受控制的讓口腔里充滿了催人的口水,直到把人從安逸的被窩裡拉出來,急急忙忙刷個牙,狼吞虎咽吃下一碗窩窩飯,才覺身體屬於了自己。嚴寒的冬日早晨,吃下這樣一碗熱騰騰的窩窩飯,溫暖適意傳遍了全身,那份深入骨髓的幸福是無法言語的。

奶奶在世的時候,每逢冬至總是奶奶在為我們操持。從記事起到出遠門上學之前,每個冬至的早晨,天還不見亮光,大概六點左右的樣子,奶奶已把一鍋香噴噴的窩窩飯做好了。我和妹妹早已被饞蟲誘惑迫不及待,一家人圍坐一起,美美的享受完這頓美食,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

留在記憶深處的總是最難忘的。每到冬至前一天奶奶總是要告訴我們「冬至要早臘八要飽 」,在她的思想王國里,冬至早上的窩窩飯吃的越早,第二年的日子才會越紅火。 那時不知道奶奶是幾點起床開始做飯的,每次等我們醒來時,窩窩飯已在爐子上等着我們了。奶奶是個非常恪守傳統的人,冬至早早吃窩窩飯與其他的家鄉習俗傳統一樣已深深的紮根在她的生命里。按冬至早上吃窩窩飯的時間和製作過程推算,奶奶至少要從凌晨四點多就起床做飯。每每看到我們一大早美美的享受着窩窩飯,奶奶臉上綻放的是滿足和欣慰的花兒,那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候,也是奶奶最幸福的時候。現在雖然再也不能享受到奶奶做的窩窩飯,但吃窩窩飯的那份幸福和溫馨卻永遠在心底溫暖着前行的我們。

奶奶去世後,母親接替了奶奶的傳統。冬至的早晨由母親早早的為我們做窩窩飯,遺憾的是我和妹妹都工作在外地,冬至日吃到母親的窩窩飯幾乎成了一種珍貴的回憶。但無論奶奶還是母親,總會在我們回家時給我們補上一頓窩窩飯。奶奶在世時,每到冬至前,奶奶會在電話上提醒我和妹妹吃窩窩飯,但年輕的我們總是偷懶,在外面吃頓餃子算過冬至。奶奶去世後,則是母親電話提醒我們。現如今的我,年齡越大越是想念家鄉想念家鄉的窩窩飯,冬至時也按照奶奶和母親的耳濡目染做一鍋窩窩飯,想家的愁緒在窩窩飯中變淡了。

糖花花是家鄉春節時的一種傳統油炸麵食,各家各戶每逢過春節前一兩周就開始製作。發麵要蓬鬆,糖面必須要配比合適,還有翻花要耐心精緻,油鍋火候要掌握好,做不好這些就炸不成如金黃花兒一樣的美味。炸糖花花還必須的有三四個人合作才能完成,一個人是炸不了糖花花的。

每年過年,等我和妹妹回到家時,奶奶和母親早已做好了糖花花儲存在瓷缸里,就等我們回去開懷大吃,過完春節返回工作的地方時,再給我們大包小包的帶上。像金黃色花朵一樣的糖花花燦爛甜美,被至親寵愛着的孩子更加甜美幸福。

[1]

作者簡介

楊靜,男,江蘇三強律師事務所律師,蘇州大學法律碩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