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冤家宜解不宜結

冤家宜解不宜結

俗語:冤家宜解不宜結

拼音: yuān jiā yí jiě bù yí jié


目錄

成語出處

《精忠岳傳.第八回》:「岳大爺暗想:『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只是守住了這大門,四面皆有小弟兄把守,諒他不能進來;等到天明,他自然去了。」

成語釋義

雙方有冤讎,應當設法消解,不該繼續結冤。

英語

It is better to squash enmity rather than keeping it alive (proverb)[1]

典故

人生在世,沒有不跟別人發生矛盾的,可是鬧矛盾之後就要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了。解決好了,就多了個朋友,解決得不好,難免會樹立下敵人。

戰國時候,有兩位士大夫經常鬧彆扭,一位名叫叔錦,另一個則叫季衡。這兩人本來是井水不犯河水,沒什麼過節,可有一次兩人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叔錦這人性情豪爽,剛正不阿,所以就沒把這件小事放在心上。而季衡則不同,他為人小氣,愛鑽牛角尖,從那以後和叔錦打交道時,都十分謹慎,處處提防。一次,叔錦仗劍向着季衡快步走來Q季衡以為叔錦要來殺自己呢,就立刻拔出劍來向叔錦刺去,幸好叔錦反應很快,一下躲了過去。兩人就這樣打了起來,正打得難解難分時,剛好王侯從這裡經過,就立刻制止了他們。

王侯分別向他們二人詢問了經過,然後哈哈大笑起來,對他們兩人說道:「哈哈,原來是一場誤會啊。季衡是你多慮了,可叔錦也有錯啊,你當初就應該和季衡以和為貴呀。冤家宜解不宜結,來來來,到我家裡喝上幾杯,化干戈為玉帛吧。」在此之後,叔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還結成了好朋友呢[2]

唐寅的《嘆世之二》

原詩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

賞析

這首詩有着唐伯虎詩一貫的通俗,但卻充滿了人生哲理。詩的首聯講的是莫強求的道理,莫強求並不是讓人們消極地不作為,而是如第二句所言「何須苦苦用機謀」。這種順應自然的想法,在唐伯虎的詩中曾多次體現,也體現在他的畫作中。雖然一生落魄,但唐伯虎的山水畫卻渾厚而又灑脫。

詩的第二聯論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三餐飯飽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麼,唯有這樣才知道什麼時候該適當收住。頸聯是對生事害人之徒的勸誡。這一聯「生事」和「害人」兩個詞正倒疊用,頗為耐人尋味。而「何時了」對「幾時休」的兩個問句,也讓全詩更有說服力,充滿着哲思。

最後一聯是全詩最妙的一聯,「冤家宜解不宜結」一語道出了詩人對世間仇與怨的理解。有一個詞叫「冤家路窄」,仇敵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總會出現在人生的各個節點上,阻擋我們前行的路,而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因。詩人連用了兩個「宜」字,加強了語氣,讓這7個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也是很重要的一句,道出了詩人這樣想的原因,我們永遠不知道曾經結過的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

縱觀唐伯虎這首詩,雖然語言上下里巴人,算不得多高明,但卻句句都是道理,詩中「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句更是說到了點子上。若不是吃了苦頭,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起落,是很難有這樣的體悟的。[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