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冠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冠歲,讀音ɡuàn suì,漢語詞語,指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可婚嫁。

解釋

古時漢族男子20歲行成年禮冠禮,故二十歲為冠歲。

這男子20歲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出處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於鑠冠歲,騰華流藝。」《舊唐書·崔胤傳》:「冠歲名升甲乙,壯年位列於公卿。」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接着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着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講究歸講究,古代男子行冠禮還是很隆重的,畢竟父系氏族,對待男子很重視。現如今男子到了20歲也是到了擔當的年紀,責任落在肩膀上,不能退縮。[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