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農業規劃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農業規劃是比較全面的、長遠的農業發展計劃。其範圍可以是全面的、區域性的和企業性的。農業規劃是農業政策管理的一個基本內容。農業規劃應充分體現國家的農業政策。農業規劃是一項動態的、經常性的工作,應根據新的情況不斷調整和修正。農業規劃與農業計劃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農業規劃是對較大範圍、較大規模的農業經濟活動的一種較長時間的總方向、大目標、主要步驟和重大措施的設想藍圖;相對而言,農業計劃範圍較小,時期較短,內容更具體。

主要內容

其內容主要包括:

①農業生產條件及生產潛力的分析評價和前景預測;

②農業發展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區域布局;

③農業部門結構、規模、速度及水平;

④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戰略措施與步驟。

原則

農業規劃應遵循的原則有:正確貫徹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的方針政策;正確評價當地農業的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量力而行,積極可靠、留有餘地;以提高效益為前提,進行多方案比較,選擇最優方案。

農業規劃和農業計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前者是制訂計劃的基礎和依據,後者為農業規劃近期實施的內容。

解讀

日前,農業部發布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作為《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姊妹篇,該《規劃》旨在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促進農業區域專業分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

近年來,各地立足地區資源比較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特色農產品總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但是,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仍面臨着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等問題。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按照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農業部歷時兩年,經過多次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多方面、多形式徵求各有關部門的意見,並多次請專家諮詢論證,編制完成了《規劃》。

《規劃》提出,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一村一品」為抓手,採取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深度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和專業村、專業鄉鎮,打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逐步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拓展國內外市場,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產業基礎。

《規劃》堅持資源依託、市場導向、產業開發、適度規模、科技支撐、環境友好的原則,按照品質特色、開發價值、市場前景的標準,確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中藥材、特色草食牲畜、特色豬禽、特色水珍等10類114種特色農產品;按照生產條件、產業基礎、區域分工的標準,確定了特色品種的優勢產區,共涉及2100多個縣級行政單元,其中西部占44%,中部占30%,東部占26%。

從加強特色農產品發展的關鍵薄弱環節入手,《規劃》確定了五大重點領域。一是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種資源庫,加大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品種創新,優先建設特色農產品種苗繁育基地,保障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優質種苗供給。二是加快制定和完善10類特色農產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設和完善特色農產品質量監控和認證體系,選建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示範區。三是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儲藏技術研發,着力解決關鍵技術,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技術體系。四是穩步發展特色農產品傳統加工,突出加工產品的獨特品質和風味,拓展精深加工,最大限度挖掘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潛力。五是建立特色農產品營銷網絡和信息平台。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農民等方方面面,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採取綜合措施,穩步推進。今後,農業部將依據《規劃》,進一步強化宏觀引導,完善相關政策,創新發展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推進產業化經營,致力培育名牌,實施原產地保護,鞏固資源基礎。同時,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在《規劃》實施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扎紮實實地把這項關乎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好事辦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