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寫給石楠先生的信(程銀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寫給石楠先生的信》中國當代作家程銀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寫給石楠先生的信

尊敬的石楠先生:您好!

收到您親自發來的《采百花之蜜,釀自身之香》大作,是在《同步悅讀》剛發表的先生的這篇文章不到半小時,深深體現了前輩石楠先生對後生的關懷是多麼的無微不至!我受寵若驚!

我認識石楠先生其實還不到半年。記得去年末《同步悅讀》剛發表了我的拙作《山水之間》不久,我就從同步悅讀作家群里發現了先生您的大名,隨即我便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冒昧地添加了先生的微信。原以為肯定石沉大海,結果卻大大出乎我的所料,馬上發生的事實,徹底證明我的判斷是多麼的膚淺!在我點擊「發送」兩字不到5分鐘,石楠先生就「接受」了我的請求。當時,我對同步悅讀平台還缺乏起碼的認知,對石楠先生更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階段。所以,我在微信聊天中除了與先生打打招呼外,實在於心不敢打擾!

半月之後,我寫的另外一篇拙作《想念我的恩師》也獲得《同步悅讀》推出,加上《桐城作協》也在這段時間相繼推出了我的若干篇小文,我文學創作的信心似乎增加了不少。於是,我開始較多關注並欣賞同步每天推出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的關於介紹和記錄石楠先生的文章以及石楠先生自己寫的文章也不斷引起了我濃厚的閱讀興趣!原因很簡單,我熱愛文學,我想走近大師,我想走近石楠。

我陸續閱覽了同步已發關於石楠先生的相關文章,這其中包括王崇彪的《夏果》、李恩球的《珍貴的饋贈——再訪著名作家石楠先生》、戴旭東的《難忘的記憶》、葉靜的《那年》、劉滅資的《「同步」一年》、魯令琴的《暖》、聶慧靈的《金秋時節讀【畫魂】》、潘愛婭的《金石之楠》、李慶的《春到人間草木知——讀【金石之楠】》、老遲到的《千里赴安慶》、李恩球的《七絕三首過石楠先生》、趙樹叢的《苦難的種子愛的花——我所知道的石楠》等等。與此同時,我也相繼拜讀了石楠先生親自寫的佳作,如:《丁老太太》、《做菩薩就盼有人燒香》、《好一片青蔥的詩林》、《我歌唱苦難》、《懷念戴易山先生》、《夏果飄香,夏花燦爛》、《能人——三十年前的一次對話》等。

石楠先生不愧為一位德藝雙馨的中國作家,說您偉大一點都不為過!

《同步悅讀》是一個很好的大型文學平台,其「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辦刊理念已深入人心,這裡師生共處一堂,彼此促進,教學相長;平台因為有您這樣的文學大師參與進來而變得厚重,也因為有我這樣的初涉文學者而變得更包容。這是一塊肥沃而又繁榮的文學園地。

石楠先生,我出生在「桐城派」的故里——桐城新安渡,我從小就喜歡文學,小學、中學時期,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評講我寫的作文,記得學生階段,我還經常給鄰里和鄉親們代寫報告和信件,這既增加了我的閱歷,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我的大學有點像高爾基一樣,讀的社會大學。我任過村文書,干過鄉鎮企業總辦秘書,做過教授秘書,曾師從社會學家辛秋水教授學習社會學,也曾在北大社會學系主任教授袁方先生的關懷下自學了北大社會學專業的部分課程。由於命運的陰錯陽差,我的仕途受阻而未能成志。但我起草並寫作的一些文章或材料曾經多次獲得了市、省乃至中央的重視、批示和賞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我也受到過有關領導的親切接見。

作為一個農民之子,我有着離奇曲折的人生經歷和非同尋常的人生感悟!博覽群書我算不上,但我廣泛涉獵了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新聞採訪學、文學通論、佛學、道學等。

我曾經幾次產生過文學創作的巨大衝動,初中畢業後一次,高中畢業後一次,結婚生子後一次,仕途受阻後一次,加上去年國慶節前夕一次,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這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創作衝動與意志就越發顯得更敏感、更迫切、更激烈、更堅定!當我在北京聽完崔道怡先生、汪兆騫先生、李瑛先生、王富仁先生、李燕傑先生的講座後;當我參觀了中國現代文學館、老舍茶館、醉翁亭以及吳敬梓故居(全椒)後,我幾乎發誓:我要把我的後半生徹底交給文學了!

但我又深知,文學之路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滿坎坷、曲折與艱辛。縱觀古今中外,差不多所有文學大師都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這裡不作贅述,石楠先生所走出來的文學之路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明證:苦難而後輝煌!造物主總是吝嗇的,它給了此就不給予彼。輝煌必須經過苦難的打磨,輝煌要以苦難去鋪就!

去年的一次文學創作衝動,終於真地把我推上了寫作之路,由於我一口氣在《桐城作協》《同步悅讀》《作家地帶》《桐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凡塵艷語》《六尺巷文化》等多個文學微刊上發表了共11篇拙作,我被桐城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正式會員。我在感到榮幸和自豪的同時,我又深感肩負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我初來乍到,在文學創作這一塊,比起功成名就的文學前輩和先行者,我還只是「呀呀學語」。 在我人生道路的最緊要關頭,我有幸結識同步負責任的編輯和那麼多的才華橫溢的文友們,有幸結識桐城作協那麼多的德才兼備的「桐城派」的後裔們,尤為重要的是,我做夢也沒想到,我在需要鼓勵與指點的創作節骨眼上,我竟然能夠遇到德高望重的石楠先生,要知道,這是怎樣的一位舉足輕重的文章巨匠和文學大師啊!此乃天賜良機啊!

趙樹叢先生在《石楠先生印象》一文中寫到:苦難的種子愛的花。我細心閱讀後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哲理。我也漸漸悟出,只有博釆眾長,才能豐富和提高自己,誠如尊敬的石楠先生您所言:只有「采百花之蜜」,才能「釀自身之香」。此言妙矣!

此致敬禮!

2021.4.15夜於合肥[1]

作者簡介

程銀生,筆名程石,男,安徽桐城人。現居合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