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袁老離去的日子裡(張引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寫在袁老離去的日子裡》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引娣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寫在袁老離去的日子裡
坐在「和記」公寓裡,正端着一杯柚子水,聽着旁邊這位帥哥分析。旁邊的小胡欠欠身,對我小聲說:「姐,袁隆平去世了。」我愣了一下,「水稻之父?」邊問還邊感覺不可思議,他點點頭。
一下子,帥哥講的和我沒有了相交點,只見他嘴一動一動,而我的思緒早飛到一頃頃稻田裡。一片汪洋般的稻田,極目望去,全是黃澄澄一色,中間站着一個頭戴草帽,雙手捧着一把稻穗的老人,慈祥而睿智,看着沉甸甸的稻穗,露出快樂的笑容。
是他,就是他,一個讓十幾億人口擺脫飢餓的老者。看,春天,他彎腰在稻田裡;夏天,他附身蹲在稻田裡;秋天,他依然站在稻田裡;冬天,他還在稻田裡觀察……一天天,一月月,時光染白了他的黑髮,歲月佝僂了他的腰身,他帶領一幫年輕人,日裡夜裡,觀察實踐,一項項可喜的研究相繼誕生。他們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他又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小胡起身,我才知道要離去。可走到外面,只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大地、空中、老天攜手織起一張密密雨簾。「嘩啦啦」的雨聲似乎也在表達着對這位院士的惋惜,老天抹下了臉,也不管不顧,一味地任悲傷的情感發泄。
據袁老自己說過,他還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袁隆平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他向大家說的。在一次會議上,袁隆平坦言:「不錯,我身價2008年就1008億了,可我真的有那麼多錢嗎?沒有。我現在就是靠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生活,已經很滿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塊錢,但我喜歡的還是昨天穿的那件15塊錢的襯衫,穿着很精神。」袁隆平認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搞科學研究就是要淡泊名利,踏實做人」。在工作人員眼中,袁隆平其實就是一位身板硬朗的「人民農學家」,「老人下田從不要人攙扶,拿起套鞋,腳一蹬就走」。袁隆平說:「我有80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彈性。」是啊,這是一位多麼樸實的人,又是一位多麼偉大的人,讓全世界的人仰望、感激。
就像有人在文章中所寫的:……某明星走了,有人不在乎,因為他們不追星;金庸走了,有人不傷心,因為他們不看武俠小說;可袁隆平走了,沒有人不哭泣,因為所有人都吃飯……袁老讓每一個行走的人,解決了生存最基本的問題,讓我們遠離那些忍飢挨餓的日子,他當之無愧,是我們每個人的恩人。
雨非但沒有停下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我們只能冒雨而行了,看來老天真的為失去這麼一個優秀的兒子感到傷心。天地嗚咽,狂風也忍不住登台了,一時間,大風怒吼,雷雨肆虐。再想想,昨天晚上的地震,雲南、青海等地都地動山搖,真是九州大地,山河同悲,哀嘆失去這麼一位胸懷大愛的兒郎。何況我們這些因為袁老而吃飽肚子的芸芸眾生,雖不能去長沙為他送行,可我們在心底同樣為他默哀,祝袁老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做一個讓人人敬仰的農民科學家,繼續實現造福萬民的禾下乘涼夢。 [1]
作者簡介
張引娣 筆名夏日小荷,中學語文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