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寫作(瑪格麗特·杜拉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我在房屋裡才獨自一人。不是在屋外而是在屋內。花園裡有鳥,有貓。有一次還有一隻松鼠,一隻白鼬。我在花園裡並不孤單。但在房屋裡卻如此孤單,有時不知所措。現在我才知道在那裡待了十年。獨自一人。為了寫書,書使我和其他人知道我當時就是作家,和今天一樣。這是怎樣發生的?該怎麼說呢?我能說的只是諾弗勒堡的那種孤獨是被我創造的。為了我。只有在那座房屋裡我才獨自一人。為了寫作。但不像此前那樣寫作。為了寫一些我尚未知的書,它們永遠不由我或任何人決定。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有人說,杜拉斯的作品表現了淫婦蕩女的世界,其實並不盡然。在通常謂況下,杜拉斯所寫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幾乎沒有正當職業的遊手好閒之人。 杜拉斯選擇了對欲望本原的回歸,試圖通過性愛的宣洩,剝離出愛的原欲,將愛情最原始的快樂交還給人類。在杜拉斯看來,也許這種沒有了道德束縛的近乎純潔的欲望,才是愛最核心助本質。杜拉斯對身體言說的坦率不僅體現在男女性愛,還涉足了其他更為嚴格的禁忌,在內容上呈現出極為先鋒的姿態。如對同性的欲望。

內容預覽

沃維爾的事件,我取名為《年輕的英國飛行員之死》。最初我講給伯努瓦·雅科聽,他當時來特魯維爾看望我。他想到拍一部片子,讓我講述這位二十歲的年輕飛行員之死。於是他拍成了。攝影師是卡羅琳·尚珀蒂埃·德·里布,錄音師是米歇爾·維奧內。地點是我在巴黎的寓所。 片子拍完以後,我們就去到我在諾弗勒堡的別墅。我談到寫作,我試圖談論這個:寫作。於是出了第二部片子,拍攝與製片仍是原班人馬——國家視聽學會的西爾維·布呂姆和克洛德·吉薩爾。 取名為《羅馬》的這篇文字最初是一部片子:《羅馬的對話》,它是應朋友焦瓦內拉·扎諾尼之邀而攝製的,由意大利廣播電視台資助。 瑪格麗特·杜拉斯 一九九三年六月於巴黎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