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再生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再生稻
圖片來源

中文學名: 再生稻

界: 植物界

亞 綱:鴨跖草亞綱

目: 禾本目(一說莎草目)

科: 禾本科

亞 科: 禾亞科

屬:稻屬

種: 再生稻

再生稻,別名:懷胎草(《分類草藥性》)。

為禾本科植物稻收割後的再生苗的全株。秋季採收。[1]

簡介

再生稻,亦稱稻孫子。利用中稻或早期收割後的稻茬,適當地施肥灌水、中耕、除草,促使基節上的側芽萌發分蘗(再生櫱)。若氣溫適宜,萌發的再生櫱經20~30天即可抽穗,兩個月左右成熟。

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模式,在中國有着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點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後,大約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

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候會有一些腋芽,第一季收割之後它們得到保留,在原有的根系的基礎上,這批腋芽再次生長、抽穗,大約2個月後它們再次成熟,可以收割。

通常第二季的稻的顆粒要比第一季小一些,但是稻穗數要比一季的多(原來的一棵稻穗割完的地方一般會長出2棵以上的穗),因而產量也不少。

兩季總計通常比其一季稻的產量要增加50%(福建省尤溪縣近些年的數據是每年種植再生稻近10萬畝,頭季平均畝產600kg,再生季平均畝產300kg)對糧食增產有重要意義。

適合種植再生稻的地區主要是那些陽光和熱度不夠種植兩季稻,但是種植一季稻又有多的地區。由於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長,相當於省去了二季稻種植地區從收割完第一季稻到第二季季稻生長中期的這段時間(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是兩季水稻)。這樣這些一季有多的地區就可以種再生稻,從而增加產量。

統計表明,我國如今種植水稻的面積約為2億畝,其中有5000萬畝的地區適合推廣再生稻。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如四川福建等正在試驗推廣該品種。按照前述福建的數據來計算的話,我國每年可增產稻穀2000萬噸,發展再生稻是確保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再生稻的功效與作用

化積除濕,寬腸消脹。

①《分類草藥性》:"治肉、痰積,分消氣脹。"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養胃氣,消虛腫,除濕寬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再生稻,寶芝林中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