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再生產 | |
---|---|
再生產,就是不斷 反覆進行的社會生產過程。從企業說,以貨幣形態為起點,轉化為生產形態、商品形態,再以貨幣形態結束。如此周而復始,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說,它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環節,其中生產起決定性作用。按規模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前者為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複,後者是生產總量比原來增加。再生產又是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再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在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中不斷再生產出用於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於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
定義
再生產(Reproduction),再生產即不斷反覆進行的生產過程。包括人類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兩大方面。通過人類自身的不斷再生產(繁衍)和物質(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的不斷再生產,如此周而復始,才可以維持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因此,社會生產總要連續不斷、周而復始地進行。如果中斷,社會就要滅亡。這種不斷更新和不斷重複的生產,就是"再生產"。
對再生產的概念再表述如下:再生產是人類在大自然中,以活勞動成老體為核心,共同需求為目的,科技手段為半徑的四維時空內,與其他再生產實體結合成再生產關係,在"六有--變性"中產出再生產力而衰亡,回歸自然;同時又使對象性自然吸收再生產力而形成"六有--變性",孕生、成長為幼青體,進而形成帶有再生產效益的下一代再生產實體,並形成世代繁衍進化、此消彼長的網絡系統周期活動。再生產包括再生產實體、再生產關係和再生產力。[1]
實現條件
社會勞動根據社會各種需要按比例地進行分配,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馬克思說:"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第 282頁)。而這個比例怎麼計算馬克思是沒有說的,寧夏學者楊斌林先生通過再生產平衡表和再生產平衡模型解決了兩大部類及其分部類的比例計算問題,是對再生產理論的一大發展。
再生產的內容
再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在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中不斷再生產出用於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於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再生產又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再生產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再生產也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在再生產過程中,人們不斷結成既定的生產關係。
社會產品
按其使用價值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類;在社會化的生產中,社會生產相應地分為生產資料生產部類(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第Ⅱ部類);而在商品生產中,兩部類的產品價值又各自包括消耗了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必要產品的價值和剩餘產品的價值三個部分;為了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各部類內部和兩部類之間要進行價值的補償和物質的替換,為此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關係,還必須相應地發展為兩部類交換服務的流通部門。[2]
再生產的區別
再生產有個別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區別。
前者是單個生產者或生產單位的再生產。後者是由互相聯繫、互相交錯、互為條件的各個生產單位的再生產的總和構成,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它們在再生產過程中都有各自特有的機能。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分配、交換和消費又影響生產。
規模分類
再生產按其規模狀況,可以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大類。
簡單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就是生產規模保持不變的再生產,或者說,就是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的再生產。具體說來,就是社會生產的新產品僅夠補償已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就是生產規模比原來擴大的再生產。具體來講,就是社會生產的新產品除了用於補償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外,還有多餘的部分用於擴大生產的規模。
例如,一個皮鞋生產商,如果每年都用同樣多的工具、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生產同樣多的皮鞋,這就是簡單再生產;如果他在第二年增加了工具、設備、原材料,也多僱傭了勞動力,生產的皮鞋也大大增加,這就是擴大再生產。
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取得發展,都必須採用擴大再生產的方法。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生產無論怎麼樣擴大,總是以原有規模為基礎和出發點,只有在完成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所以,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和基礎,而擴大再生產則是簡單再生產的繼續和發展。
雖然所有的生產都是從簡單再生產開始的,但擴大再生產往往成為所有生產過程的主要特徵。一般說來,擴大再生產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
1)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
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如上例中我們所舉的皮鞋生產商,如果他在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生產流程都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是靠增加工具、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形成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
2)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
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在廠房、機器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管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等方法,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
在現實生活中,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同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很難把它們兩者完全獨立開來。比如採用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時,隨着進行新的投資而增加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規模時,往往伴隨着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在採用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而進行技術改進或更新機器設備時,同樣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並或多或少伴隨着數量規模的擴大。
但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是,隨着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着可持續發展戰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採用,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在整個社會再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並將會成為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方式。
社會再生產,不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說,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又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一方面,再生產必須生產出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用來補償或增加已經消耗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任何生產又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形式,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進行的,隨着生產的不斷更新和重複,這種關係也不斷地被再生產出來。所以,任何社會的再生產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性質和特點
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同,再生產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例如,資本主義再生產和封建主義再生產是不相同的。封建主義再生產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徵的,而資本主義再生產則是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的。就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來說,在封建制生產方式中,生產力長期停滯,發展緩慢,在長時間裡,生產都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重複,物質資料的構成和規模很少變化。
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在技術日新月異的基礎上發展,同時又呈周期性變化,物質資料的構成不斷更新,它的再生產規模在周期性變動中迅速擴大。就勞動力的再生產來說,在封建制生產方式中,農民長期陷於愚昧之中。
他們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世代因襲,提高緩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隨着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勞動者具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重新進行訓練,以適應新的技術的需要,同時隨着分工的深化,在一定發展階段上,也使工人變成畸形的、片面發展的局部工人。
再就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來說,封建主義的再生產,再生產着地主階級和人身上依附於地主階級的農民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則再生產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在這裡,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家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擴大了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
而僱傭勞動者通過消費再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則是再生產出可以重新出賣給資本家、為資本家重新創造剩餘價值的特殊商品。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再生產又具有與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主義再生產和資本主義再生產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社會主義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和發展的基礎上,使生產不斷擴大和完善,不會發生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的循環。在生產不斷擴大和完善的基礎上,社會及其成員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將得到越來越大的滿足,勞動人民之間的互助合作的生產關係也將得到不斷的鞏固、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