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岡比亞共和國國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岡比亞國旗

中文名稱:岡比亞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岡比亞共和國

產生:

長寬之比:3:2

正式形成時間:1965年2月18日

岡比亞共和國國旗,國旗呈長方形。旗面由紅、藍、綠三個平行的長方形組成,藍色與紅、綠色連接處各有一道白邊。[1]

國旗含義

岡比亞國旗,長方形,長寬比為3:2;旗面自上而下由紅、藍、綠三個平行的橫長方形組成,藍色與紅、綠色交接處各有一道白條;紅色象徵陽光藍色象徵友愛與忠誠及橫貫全國的岡比亞河綠色象徵寬容和農業兩道白條象徵純潔和平遵紀守法,以及岡比亞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友好感情[2]

國徽

岡比亞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國徽中的棕櫚樹,以及交叉的兩把當地部落慣用的斧與鋤的圖案,充分體現出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兩隻非洲大草原的金色雄獅守護着國徽中央的藍盾,它們連同盾徽上青銅色的騎士頭盔,是勇敢、崇高的標誌。國徽下部的白色飾帶上寫着英文"進步、和平、繁榮"字樣,這是岡比亞人民為祖國和平與自由、大眾的幸福生活而披肝瀝膽,昭示於天下的誓言。

岡比亞簡介

岡比亞(全稱: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台灣地區稱為「甘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它西鄰大西洋,北、東、南三面被塞內加爾緊緊包圍,國土面積約為10380平方公里。

岡比亞共和國約有180萬人(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56億美元(2014年)。英語是岡比亞共和國官方語言,但民間常使用曼丁哥語、沃洛夫語以及無文字的富拉語和塞拉胡里語。岡比亞共和國是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

2015年12月12日,岡比亞共和國將國家名稱改為「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

2016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和岡比亞全面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國家國名

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Gambia),舊稱以及台灣稱為「甘比亞」。

首都

班珠爾市,原名巴瑟斯特,是岡比亞的首都,是同一個名字的一個區。市區的人口只有34828人,但班珠爾區人數眾多,其中包括城市班珠爾和卡尼芬市議會,在2003年人口普查中共357238人。班珠爾位於聖瑪麗島(班珠爾島),其中岡比亞河進入大西洋。該島與大陸連接到西部和更大的班珠爾區通過橋樑休息。也有渡輪連接班珠爾大陸在河的另一邊。

國家事件

2016年10月25日,岡比亞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並指控該法院只會設法起訴非洲人。[3]

2017年1月19日,阿達馬·巴羅在位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岡比亞大使館宣誓就職。巴羅在2016年12月1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獲勝,應於本月19日就職。但賈梅不接受選舉結果,稱選舉中有不正當行為,要求重新舉行大選。塞內加爾等5個西非國家19日出兵岡比亞,力挺當天在岡比亞駐塞大使館宣誓就職的岡比亞當選總統阿達馬·巴羅,試圖用武力逼迫選舉落敗後拒絕下台的前總統葉海亞·賈梅交權。[4]

2017年1月21日,葉海亞·賈梅通過岡比亞國家電視台發表講話,宣布交出岡比亞總統權力。[5]

2017年2月13日,岡比亞新政府通過國家電視台發表聲明,宣布這個非洲西部國家將繼續留在國際刑事法院,撤銷上屆政府的退出聲明。[6]

礦產資源

1997年,岡比亞共和國礦產資源貧乏。已探明有鈦、鋯、金紅石混生礦(儲量約150萬噸)和高嶺土(50多萬噸),均未開採,正在進行石油勘探。

生物資源

岡比亞共和國魚類資源豐富,海域內有沙丁魚、邦加魚、金槍魚等;主要種植玉米、小米、穀子、高粱、大米等農作物。岡比亞河中還有許多魚類和河中生物,包括河馬和鱷魚。有記載的400種鳥類中有翠鳥、杜鵑、燕子、鷺、太陽鳥、鷹和草鶯。自河口向內陸97公里河岸較低,岸邊為茂密的紅樹沼澤地,此後或有低地上的淡水沼澤地和鹽質淺沼,或有峭壁旁濃密的矮樹和灌木叢。在河岸較高的坡地上,草木區和高高的草取代了沼澤地和灌木叢,河谷底生長野油棕。

水資源

岡比亞地下水資源清潔豐富。地下水位較高,距地表僅10米左右。

旅遊資源

阿不可自然保護區阿不可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68年,是西非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也是一個很特別的自然公園,土地面積約260公頃,擁有多種動植物,園中有溪流流過,灌溉整個公園。園內可以觀賞290種不同的鳥類,而其中大部分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些鳥類有:翠鳥、非洲天堂鶲、柳鶯、梅花雀、藍嘴雀、棕櫚螺母禿鷹、黑色魚鷹、鶯鶯、錘頭鸛等,這些罕見的鳥兒被保護的非常好。岡比亞有四種瀕臨滅絕的猴子(紅疣猴),都在這個保護區內可以發現。此外,還有很多爬行動物,具體有:巨蜥、尼羅河鱷魚、西非鱷魚、非洲侏儒鱷、眼鏡蛇、黑唇眼鏡蛇、非洲岩蟒、素飾巨蝰、曼巴蛇等。

同中國的關係

中國與岡比亞於1974年12月14日建交。1995年7月13日,岡政府和台灣當局恢復所謂的"外交關係",7月25日,中國宣布中止同岡比亞的外交關係。2013年11月15日,岡比亞宣布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立即生效。

1975至1995年,中國幫助岡比亞建設了獨立體育場、友誼宿舍、衛生中心等項目。

中國公司自1983年起在岡經營貿易、建築、捕魚等。仍有少數中國公司在岡從事業務活動。

中岡曾於1975年11月簽署貿易協定。2011年,中岡貿易額為3.45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91億美元,進口5400萬美元。2012年,中岡貿易額3.42億美元,同比下降0.9%,其中,中方出口2.58億美元,同比下降11.5%,進口8400萬美元,同比上升56.3%。中國向岡主要出口紡織、土畜、輕工和五金等產品,主要從岡進口漁產品。

1974年12月14日,岡比亞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建交。

1975年11月,雙方簽署貿易協定。

1975年至1995年,中國幫助岡比亞建設了獨立體育場、友誼宿舍、衛生中心等項目。中國公司自1983年起在岡比亞經營貿易、建築、捕魚等。如今仍有一些中國大陸的公司在岡比亞從事業務活動。

1976年8月,簽署關於中國派遣醫療隊赴岡比亞工作的議定書。自1977年10月至1995年3月,中國共向岡比亞派出醫務人員200多人次。

1987年4月,雙方曾簽署文化協定。

1984年至1994年,岡比亞共派出11名學生留學大陸。

1991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徐信上將率團訪問岡比亞。

1995年7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止同岡比亞的外交關係。雙方保持外交關係期間參與互訪的重要領導人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姬鵬飛(1978年)、岡比亞總統達烏達·凱拉巴·賈瓦拉(1975年、1987年、1988年、1991年)、外長阿利馬·巴達拉·恩吉(1975年)、議長莫莫杜·巴布卡爾·恩吉(1987年)。

2005年,岡比亞同大陸貿易總額為1.25億美元,其中大陸出口1.24億美元,進口100萬美元。岡比亞主要進口紡織、牲畜、輕工和五金等產品,出口漁產品。

2016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和岡比亞全面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外交部長王毅和岡比亞外交部長蓋伊舉行雙邊會談,並代表各自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岡比亞伊斯蘭共和國關於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