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神經科學學會
內蒙古神經科學學會成立於2020年12月31日,註冊地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昭烏達路20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法定代表人為吳日樂。經營範圍包括學術交流;科學技術知識普及;推廣先進技術;出版書籍及學術刊物;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等。
目錄
相關資訊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留日醫學博士返鄉記:十餘載「如履薄冰」 在腦外科領域「拓荒」
日前,一名腦動脈瘤破裂導致腦出血、同時伴有急性心梗[1]的患者轉院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受了一台由神經外科、麻醉科、心內科、介入科等科室共同參與的搶救。
該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吳日樂是負責此次腦動脈瘤介入栓塞的醫生,也是該院神經外科血管方向的帶頭人。在麻醉科、心內科醫生的保駕護航下,他將顱內動脈瘤這個「炸彈」處理好,手術約3小時。目前患者體徵穩定、狀態良好。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是內蒙古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這場手術於這裡而言,只是一場複雜的常規手術。但吳日樂告訴記者,十幾年前,這樣精密且需要多部門配合的腦外科手術是做不了的。「那個時候,沒人也沒設備。」
神經外科又稱腦外科,主要負責腦及脊髓發生的疾病。內蒙古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神經外科高難度手術能力弱的短板此前一直較為突出。如今,一切都在悄然變化着。吳日樂是這一切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
2009年,32歲的吳日樂被內蒙古人民醫院作為高級技術專業人才引進。那時的他已取得日本岐阜大學神經高次機能學專業博士學位,剛從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後出站,滿腔熱血想為家鄉做些事情。
彼時的內蒙古人民醫院,相關醫療設備較落後、人員配備不足,吳日樂是神經外科唯一的博士。顱內動脈瘤微彈簧介入栓塞術使初回內蒙古的他「一戰成名」。該項技術填補了醫院醫療技術的空白,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適應症廣、併發症少等優越性。
出診、接收病人、做手術、安排出院……病患的大事小情全由他一人負責,工作緊張而忙碌。再之後,他慢慢組建起了醫療團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內蒙古一項又一項腦外科醫療技術的空白被慢慢填補。
手術時需要神經高度緊張、壓力很大。幾乎每一場手術結束時,吳日樂的衣服都會濕透。腦外科手術時間總是很長,最長的一次清晨走進手術室,天黑才出來。
「我們業內有句話: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吳日樂告訴記者,腦外科手術對精密性要求非常高,每一個細微小動作對患者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醫者責任重大。
醫療能力提升帶來的不僅是病患的信任,還有成倍增加的臨床工作量。2009年全年,內蒙古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疾病[2]手術只有數十台。2021年,全科手術1400餘台,其中吳日樂帶領的血管組團隊就完成770台。「最初手術以腦出血和外傷為主。如今,腦血管病、腦腫瘤患者日漸增多。神經介入技術、神經內鏡技術、神經顯微鏡技術等我們醫院都能夠很好地運用。」
阿拉善偏遠牧區的牧民、外省慕名而來的普通市民、還沒學會走路的小嬰兒、年近90歲的老奶奶……這些年來,吳日樂已經記不清接待了多少名病患。「以前很多手術只能轉院到北京,或是請外地的專家來做,如今我們內蒙古已經具備了複雜手術自主手術的能力。」
腦血管疾病中,腦卒中(俗稱,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是內蒙古地區的高發病種,也是當地因病致貧甚至是因病返貧的元兇之一。
「以前當地人對腦卒中並沒有防治意識。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多地將精力放在腦卒中的篩查與預防上。」如今,科普預防已成為吳日樂的又一件重要工作,下基層義診、日常講座……一點一滴中,科學理念被傳播出去。
據了解,內蒙古人民醫院已成為國家衛健委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和國家級腦卒中靜脈溶栓培訓基地。
2020年,吳日樂組織成立起內蒙古神經科學學會,目前會員已達200餘人、遍布內蒙古各地醫院和高校中。「以前一些學科都在單打獨鬥,這個平台就是希望把不同地區、不同方向的臨床和科研人才聚在一起,交流碰撞出更多的可能。」
視頻
內蒙古神經科學學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心梗 出現這5大症狀要小心 ,搜狐,2018-02-12
- ↑ 腦血管疾病具體是怎樣的呢?,搜狐,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