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冀貢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冀貢泉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冀貢泉 冀貢泉,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的法學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為新中國的法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秀才。光緒三十年參加學台「徵文」考試,被錄取入山西大學堂。光緒三十一年參加山西省官費留日考試,名列第一。民國2年(1913),因蔡元培離開教育部,冀回到太原,任山西法政學校校長等職。帝制失敗後,又兼任了山西法政專門學校校長。民國16年(1927),山西參加了北伐戰爭。冀出任山西司法廳長、國民黨政府山西省高等法院院長。民國18年自請裁撤了司法廳,將全體人員編名法院,他自己卻隻身引退,到山西大學教學去了民國21年,冀被任命為山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冀終於「七七」事變前,以父病為名,辭職歸里。

民國26年(1937)秋,日本侵略軍進逼山西,冀攜帶老父、幼子撤至漢口。

1939年赴美國,任《華僑日報》主編。

民國36年(1947),看到國內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冀懷着迎接新中國誕生的喜悅心情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法律系主任。冀貢泉著述頗豐,著有《倫理學》、《法學通論》、《法律哲理》、《中外條約述要》等。翻譯作品有《羅斯福總統言論集》。

1949年後,歷任中國政法大學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省文教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曾參加起草《婚姻法》和釋放日本戰俘的工作。 1967年8月,病逝於北京北池子寓所,終年85歲。

其子冀朝鼎、冀朝鑄也為祖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聯合國副秘書長冀朝鑄的父親冀貢泉先生(1882—1967),1882年出生於我市建昌村,是一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解放後曾任中國政法大學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文教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副主席(1—3屆)。

1939年至1947年,冀貢泉先生在美國旅居了8年。他那鮮為人知的經歷,始終同祖國的命運、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現記述如下,藉以紀念這位值得尊敬和懷念的愛國者。

奉周恩來派遣赴美工作

冀貢泉赴美國是受周恩來指示而行動的。

1939年,冀貢泉長子冀朝鼎由美歸國。冀朝鼎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獲得洛克菲洛基金會提供的一筆資金,進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此次回國就是為了搜集資料。當時,冀貢泉在漢口租界開業做律師。父子相見,當然非常高興。沒多時,日軍進逼漢口,冀貢泉一家急忙包了一架水上飛機飛往重慶。周恩來同志原來準備安排冀朝鼎去延安工作,那知冀朝鼎突然得了急性闌尾炎,急忙住院治療,錯過了去延安的機會。周恩來同志改變了決定,召見了冀貢泉和冀朝鼎,要他們去美國,做擴大反法西 斯統一戰線的工作。

據聯合國副秘書長夫人汪向同在《我的丈夫冀朝鑄》一書中披露,當時周恩來同志交給冀家父子的任務有兩點:一是在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戰爭期間,促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壯大;二是促進中美人民友好,並促使美國人民支持中國人民抗日,建立新中國。

冀貢泉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攜夫人張陶然、長子冀朝鼎、四子冀朝理、五子冀朝鑄和女兒冀青離重慶,經昆明、西貢、新加坡、法國,輾轉萬里,於1939年1月初抵達美國紐約。從此,開始了旅居美國的新生活。

擔任《華僑日報》主編

冀貢泉到美國不久,就同在美國的中共地下黨員徐永瑛和唐明照接上了關係,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精神,共同創辦了《華僑日報》,由冀貢泉擔任主編。這份報紙成為我黨在美宣傳抗日的重要陣地,在當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今一些健在的華裔老人提起當年的《華僑日報》,仍記憶猶新,倍感親切。

當時冀貢泉全家生活相當艱難,冀貢泉在《華僑日報》的收入很微薄,不足維持生計。據冀朝理和冀朝輔(志楓)介紹,他們的母親張陶然女土擅長繪畫,曾通過賣畫獲得一些收入,用於補充家庭開支。冀朝鑄夫人汪向同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當時的生活:「一家五口,在紐約曼哈頓東城下區第十二街租了一套公寓,每月房租35美元。小小的朝鑄看到破舊的公寓樓里,蟑螂螂滿地爬,牆上的白灰一塊一塊地往下掉,驚奇地說:「誰說美國很富,美國窮得很啊!」

人物軼事

冀貢泉與魯迅

——心靈的交流

1959年11月,時任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的冀貢泉和其子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冀朝鼎出席了全國政協的一個晚會。在這裡,他見到了魯迅先生的遺孀許廣平。他們談起了魯迅。談起當年與魯迅先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時的交往。冀貢泉先生回憶他和魯迅先生在教育部時,是「同司同室」,「同司」是社會教育司,當時由夏曾佑任司長;同室則是兩人在社教司一間大統屋內辟出一單間同桌辦公。許廣平見到魯迅先生當年的「老同事」,感慨萬端,遂請其「寫些回憶錄作紀念」。冀貢泉先生「慨然俯允」。回去後夜不能寐,回想當年與先生在一起的歲月,心緒萬千,寫成《我對魯迅壯年的幾點印象》一文。

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東風》上,這是一篇回憶魯迅北京教育部時期的重要文獻。文中,冀貢泉談到他對「魯迅壯年」深刻的印象:「他整天看書,不把時間浪費在閒談上。」、「不苟言,不苟笑。」、他愛提「人定勝天」這句話、「他對民主的態度,是非常熱烈的。」、「他的生活勤勞樸素」……在冀貢泉心目中的魯迅,是「直、諒、多聞的益友」,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君子。」

1963年6月16日,冀貢泉先生在回憶自已82年間的生活歷程的時候,也說到自己和魯迅先生的這段交往:「u2018辛亥革命u2019那年,從日本回到上海,南京臨時政府已經成立,我給教育部的蔡孑民(蔡元培)先生提了個建議,他要我到南京(時在1912年,在教育部擔任了一名部員)。接識了周樹人先生(魯迅先生是1912年2月在教育部任職的)。後轉北京仍任部員。他也到了北京,他也是留日本學生,我們時相過從,認為知已。魯迅日記有三處提及我,我很受他的影響。常認為工作開始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朋友,是一生的大幸。」冀回憶魯迅當年「根本不喜歡同人們攀談,除非有公事要商量。」、但兩人「同桌辦公」。「恰好我們倆人都喜歡讀書,我們每天對面坐下來各讀各的書。記得好象他是經常讀的一本西文書(德文,他在日本學醫,懂德文),津津有味地看,天天如此。」

從魯迅先生的日記可知,1913年4月27日,魯迅等「同人」曾在「勸業場」小有天飯店「公宴冀公貢泉」,那大概是為冀返歸故里餞行的。可以說,兩人交往的時間也就是一年多一些。而就是這一年,兩人卻結下了終生的友情。以至在50年後,仍使年過八旬的冀貢泉感慨不已,讓他的夫人張陶然女士把這段歷史記下來,把他對魯迅先生的敬仰記下來。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