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養蘭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會稽有很多蘭花,而福建產出的最為貴重。培養它的方法,要濕潤卻又不能太濕,要稍微乾燥卻不能暴曬,要通風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千金小姐,姿態多卻很難奉養。我曾經聽說過這種花,說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歡在污穢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長,只有福建的蘭花要用茶水,草樹的清香沒有比得上蘭花的,清潔的東西沒有比得上茶的,同類互相適宜。 在園中養了兩盆,按照方法灌溉,但葉子卻越來越短,顏色越來越憔悴,快要枯死了。而其他人家的蘭花卻繁茂長了很多花。我向他詢問緣故,將我聽到的都告訴了他。他感嘆說:「耽誤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穀。因為美麗而取悅人的,是百花。這裡所說的香甜和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嗎?化腐朽為神奇,萬物都是一樣。曾經有一個人捕到一隻龜,說龜有靈性不吃東西。於是用盒子裝起來,十幾天後拿出來看,龜就要死了。由此看來,凡是所謂有動物不吃東西,有草木不喜泥土,都是胡說。你相信你所聽到的,那麼你的蘭花枯萎,也是理所當然。」 我回去後,不高興,還認為聽到的並不荒謬,方法也並沒有差錯。然後懷疑說:「萬物一定有時間久了就改變它的本性,失去它原來的要求的,並且不被人知道的。離騷上說:『蘭芷變得不芳香了,荃蕙變成了茅草。」蘭花以脆弱芳香而嬌貴,我原本認為它難養,卻不料它改變了。哎!於是讓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糞水澆灌,於是蘭花茂盛了。寫於歷甲午五月廿五日。

作者簡介

陶望齡(1562~1609),字周望,號石簣,明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他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三的成績,做了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國史;曾升待講,主管考試,後被詔為國子監祭酒。陶望齡為官剛直廉潔,不受滋垢。 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學為最大樂事。他把做學問也當作息歇,並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學人有時也稱他為歇庵先生。陶望齡生平篤信王守仁自得於心的學說,認為這是最切實際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詩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莊》12卷、《天水閣集》13卷。 有記載說,蘇州有一處西施教人歌舞之地,叫西施山。有一次,袁宏道與陶望齡同游此山,陶寫詩云:宿幾夜嬌歌艷舞之山。袁宏道說:此詩應當註明是在西施山住了幾夜,並非真有佳人在旁嬌歌艷舞。否則,別人會誤解你行為不端,那你死後就得不到;文恪公的諡號了。 陶望齡畢生篤信王陽明的學說。他工詩善文,讀書不事章句,文法甚嚴而意甚足,往往出於二蘇間。與其孿生兄弟陶睾齡均有名望,世稱二陶。陶望齡早年詩格清越,超然似神仙中人。中年以後講學逃禪。特別是與袁宏道相識後,受公安派的影響很深。因而也有人譏評他如白沙在泥,與人俱黑。

內容預覽

會稽多蘭,而閩產者貴。養之之法,喜潤而忌濕,喜澡而畏日,喜風而避寒,如富家小兒女,特多態難奉。予舊嘗聞之,曰他花皆嗜穢而溉,閩蘭獨用茗汁,以為草樹清香無如蘭味,潔者無如茗氣,類相合宜也。休園中有蘭二盆,溉之如法,然葉日短,色日萃,無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問故,且告以聞。客嘆曰:「誤者子之術也。夫以甘食人者,百穀也;以芳悅人者,百卉也。其所謂甘與芳,子識之乎?奧腐之極,復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龜者,曰龜之靈不食也。篋藏之旬而啟之,龜已幾死。由此言之,凡謂物之有不食者,與草木之有不嗜穢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聞,子之蘭槁,亦後矣。」予既歸,不懌,猶謂聞之不妄,術之不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喪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離騷》曰:「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