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寧陵是誰的陵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寧陵

來自網絡的圖片

興寧陵是誰的陵墓興寧陵,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東 20 公里處渭城區正陽鄉後排村。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之墓。李昞於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陽。唐武德元年(618)追尊為世祖元皇帝,陵稱興寧陵。陵墓封土為圓錐形,底部周長 133 米,高約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獅 1 對,石天鹿 2 對,石虎 1 對,造型古樸,雕刻細微,與永康陵石雕造型相似,為同一時期石雕。[1]

地理位置

興寧陵位於長安西北17公里處,在漢高祖劉邦長陵的西南。從寶雞市直到西安的渭河北岸是明顯的河岸台地,特別是從興平經由咸陽至涇渭交匯處一段被稱為咸陽原,是典型的台原地貌。這一帶的台地大致可分為上下兩階,上下階之際有改造古成國渠而成的渭高幹渠流過。上一階的南側建有西漢諸陵及陪葬墓,下一階也分布有許多西漢陪葬墓。從渭河南岸的漢長安城附近向北望,西漢諸陵可一覽全景。

唐的興寧陵陵園在台地下一階靠里的部位,楊氏順陵則在咸陽原西漢陵區之北。這一地區的北側,由西向東的涇河,地表有一些隆起和下凹,但大體平坦的原野,使人們視域可達雲陽地區的北仲山、嵯峨山,視野極廣闊。從這一地帶向南眺望,漢、唐長安城可盡收眼底。

謂河北岸的咸陽原上有先祖李昞的興寧陵、則天武后之母楊氏的順陵。興寧陵位於長安西北17公里處,從渭河南岸的漢長安城附近向北望,西漢諸陵可一覽全景。唐朝興寧陵陵園在台地下一階靠里的部位。

修建歷史

興寧陵是北周李昞墓。陵址在陝西省咸陽市東紅旗公社紅旗大隊之北原上,,離咸陽市30多華里。唐代從高祖李淵,到僖宗李儇,有十八個皇帝陵墓在關中,稱為「唐十八陵」。

興寧陵是「唐十八陵」之前較早的一座陵墓,建築形制,特別是陵前的石刻群對「唐十八陵」有明顯的影響。興寧陵前的石刻群是諸唐陵石刻發展的雛型。神道兩側的石華表、石麒麟、石馬、石獅等,都是飾墓之物。整個布局鋪排有序,為後來各

陵仿效,成為唐帝陵墓格局、陳設的樣板。正因為如此,所以也是唐陵石刻藝術趨於刻板僵滯的開始。

興寧陵是唐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李丙(左日右丙)的墳墓,李丙終於北周,這陵是初唐時節號墓為陵的產物。剩下石雕8件,石獅一對,仗馬2對,天祿一對,形制和風格和三原縣永康陵相同,不過興寧陵石雕以及神道走勢保存相對完好一些。

歷史價值

關中地區漢唐陵墓雕刻藝術是中國古代雕刻最珍貴最精彩和最有價值的遺存之一。考察團利用模製,拓印、照相、繪圖、寫生等多種方式 ,取得了大量能永遠保存的資料。

王子云先生認為:「古代遺蹟遺制存留今日者,以雕刻藝術品為多,其分類可大致為陵墓石刻及佛教雕像兩類。雖均受西方之影響,但已屬於中華民族之天才創作。尤以陵墓雕刻實足以代表中國固有之文化精神」。

考察團在考察關中漢唐陵墓工作中,特別注重對陵墓石刻藝術的考察研究。王先生對漢唐陵墓雕刻藝術,特別是漢武帝茂陵漢將軍霍去病墓大型石雕刻群,唐高祖獻陵及永康陵、興寧陵石雕刻,唐太宗昭陵六駿浮雕,唐高宗乾陵石儀衛雕刻,武則天母順陵石獸雕刻,唐弘太子恭陵、中宗定陵、睿宗橋陵石雕刻,玄宗泰陵、肅宗建陵及其以後各帝陵石雕刻作了較系統的論述。

唐朝帝陵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包括武則天在內共有二十一個皇帝。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

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