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化府城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化府城隍廟位於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長壽街梅園路(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舊區旁),坐北朝南。創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萬曆十九年(1591年)建儀門,天啟四年(1624年)建後殿。城隍廟自創建後歷經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崇禎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緒年間,先後由地方府、縣官員和廟的主持負責維修或擴建。興化府城隍廟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省保存得最完整的明代古城隍廟之一, 是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文名稱 興化府城隍廟

地理位置 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長壽街梅園路

占地面積 18市畝

景點級別 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時間 明洪武三年(1370年)

布局典故

(1)「屏牆」:屏牆豎立在外石埕南邊,外石埕是廟前路的通衢大道。為了不讓污穢不潔之物和犯禁忌的行人通過,諸如:運送糞便,出殯送葬行列等,凡屬此類事物必須拐入屏牆背後的通道走過,以免觸犯神明。因此屏牆不同於照壁(或照牆),它的功能是起遮擋作用,其建造時間據鐫刻在儀門廊沿石柱上的文字記載:「萬曆甲寅年(1614年)主持楊大王官、郭稷募建大門,豎屏牆,砌甬道廟埕諸處。」另一種有趣傳說:家住在廟前「鐵樹里」的陳經邦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少年未出仕前每次路過城隍廟大門外時,供奉在正殿中央的城隍爺軟身坐像,都得主動站立起來向陳經邦致意。此怪現象被「廟祝」(宮公)發覺後轉告陳經邦的祖父,乃祖方知孫子日後必成大器,特地捐資建屏牆,並要陳經邦以後從屏牆背後小道通過城隍廟,免得麻煩城隍爺起立。 「屏牆」的造型,整個構築物的立面為凸字形,中間正面牆寬約9米,高約6米。兩翼牆一端接正面牆,另一端稍偏北,使兩邊翼牆呈八字形。翼牆寬約4米,高約5米。屏牆頂部用筒瓦砌壓頂。基牆用二遍鑿加工的條石砌築,高約1.8米,上部用角磚砌牆體,除基牆,出盤腰線,4個角磚連牆礅為清水牆外,其它全部用線筋灰抹面。「屏牆」背面(南面)系城隍廟張貼「疏榜」的布告欄。 中間牆面的框池內壁,採用泥塑浮雕與水墨畫相結合的組畫;畫一條在海空翻騰的神龍,龍首居左上方,應用高浮雕表現整個龍首及自龍口中吐出的一束水瀑,噴射向正中位置的「禹門石」。「禹門石」下部淹沒在海浪中,龍尾在右下方,四條龍腳及幾段半隱半現的龍身,則採用淺浮雕顯示。凡龍鱗、脊鰭、海空烏雲、海里浪花等,則用濃淡墨相間描繪和渲染,整幅畫面非常生動,兩邊翼牆面分別用水墨繪「松鶴圖」及「竹鹿圖」。據傳說:抹面紙筋灰里特地摻和糯米粥稀漿,故耐日曬、風吹、雨淋而不起殼。 (2)「廟大門」:廟大門自東至西為五開間。中開間較寬約5.4米,大門居中,寬約3米,高約4米。雙扇廟門兩旁置「抱鼓石」一對。內連「荷葉礅」旁開鑿木門檻插槽,門楣上外伸兩支六角形門簪。門額正中高掛立匾一方,上橫書三小字為「興化府」中直書三大字為「城隍廟」。廟大門南北進深兩開門(約7米)隔牆居中分前後各半。前後廊沿各立元木檐柱兩根,八角形石柱礎。方整石板鋪地。廟大門外廊東,西端兩間為神龕,分別泥塑一尊相對而坐,約3米多高的「把門將軍」坐像。將軍身着盔甲,怒目圓睜。右手執劍,左手作有所指狀,左邊一尊有鬍鬚,右邊一尊較年輕無鬍鬚。神龕前面垂掛黃布寶帳。二、四間廊沿石上設「木扦欄柵」一排,2米高。廟大門內東,西端兩間為「宮公」住房。亦相對開門。廟大門與外石埕高差約0.45米,三級石台階。與內埕高差僅0.26米(兩步用一塊條石,高0.13米)。外石埕的東北及西北遺存有旗幡杆石夾各一合。 (3)「前內埕」:前內埕東西寬約28;(至圍牆邊);南北長約15米。廟大門至儀門中間用方整石鋪約8米寬甬道;兩旁均為泥地。靠東面圍牆建一座磚砌寶塔式的「字紙爐」,專供焚燒從各地運來被人丟棄的字紙及破舊書籍。靠西面圍牆建一座同樣的焚燒爐,命名「貢銀爐」,專供焚燒貢銀,紙錢,冥幣。另凡做完「道場」撤下的用芒梗,竹蔑扎架,五色有光紙糊成的「亻夫使馬」「武士」「男女侍婢」「錦緞架」等眾多迷信品,只能放在泥地上燒(故兩旁不鋪石板)。 (4)「儀門」:儀門創建於1591年,已有四百餘年了。其間也經過多次的修繕,至今還明顯地可以見到維修時的加固措施,那就是在構架兩邊挑梁(懸臂樑)外伸端(檐檁下面)底下加固的那根上用方木柱,下用方石柱接合的支撐,頂住懸臂樑不下垂。 儀門面寬七開門,中開間寬5.2米,設中門,二、六開間各設東門及西門。兩山牆及縱向中間隔牆為磚石砌體。七開間共用六榀三本落地木構架(前後檐各用六根元木檐柱)。前檐除中開間外,其餘六間都建石欄杆(宋式單勾欄),後檐在二、三、五、六開間建石欄杆。儀門中門的南面門額上掛一塊上書「看報應」的立匾。北面門額上掛一個長約2.6米,寬約1.2米的大算盤。據說:凡是經濟糾紛帳算不清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到城隍廟借用大算盤,並在城隍爺面前算,就可以把帳算清。儀門的東門及西門原先也有匾額,但東門南面門楣上所掛的匾額最有意趣,匾上面用正楷書寫「你來了嗎?」四個字,據說是民國早期曾任過縣太爺的朱喚醒老先生所撰。用白話文題句寫匾額,當時是全國少見,興化府獨有的新時代產物。然其含義頗令人折服:據說:某紳士家中丟失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疑是僕人所為。但缺少有力證據,無法報案。故約僕人一同到城隍爺面前賭咒,因僕人文化較低,又崇拜菩薩,怕面見紅臉城隍爺。他剛走到儀門自己就主動坦白是他盜竊。該紳士為了答謝城隍爺,特地敬送此匾,原打算書寫「威靈顯赫」四個字,請教於朱老。朱老先生建議書寫「你來了嗎?」不但通俗易懂,且可以讓做賊心虛的「歹仔」膽寒,其含義是:「你來了嗎?本城隍爺已久等你了。」 (5)戲台:談到本郡各地戲台,形式頗多;有固定的,臨時搭建的,還有用磚石砌築的簡易戲台等。位於城隍廟中軸線上的木構戲台,為三面開口伸出式戲台,台面淨寬約14米,前台深8米,後台深4米。不但設計巧妙,特別是中間3米寬的台面板為活動式結構(即演戲時放上擱柵,鋪台面板。平時拆卸保管,使中央甬道通行無阻。可直觀至屏牆)。而且規模宏偉,雕花裝飾華麗。台柱四根用元木製作,台面高1.6米,台口淨高約3.5米,歇山單檐屋面。另戲台三面挑梁端部加「垂筒柱」(自台面向上0.4米,下垂0.6米)。筒柱之間設雕花欄板,全部油漆彩畫,其不足之處:後台沒有化妝室和戲班宿舍。平時使用儀門的北半部統廊為之,若遇三個以上劇團同時演出,只好把兩廡「十八司」也充作化妝室。 另在農曆臘月「卅暝」,必定在此戲台上演「爐戲」,讓躲債的人們徹夜在廟裡看戲。因為債主不可以到城隍廟裡向欠債人討債。為什麼稱「爐戲」呢?含意是:人家卅暝在家裡圍爐,因為躲債,爾等只好在戲台前圍爐了,故名「爐戲」。 (6)後內埕及月台:後內埕只有中軸線上一條鋪石板的甬道(直通廟大門),兩旁均為泥土地面,東西片各植兩株荔枝。若自儀門東、西邊門邊內埕,必須從「十八司」前迴廊通過。「十八司」與迴廊之間有統長的「木扦式」欄柵。內埕南北長32米(包括月台),東西淨寬約24米(包括甬道),即兩廡廊沿石之間距離。「十八司」東邊為莆田縣城隍官廳,西邊為仙遊縣城隍官廳(其餘供十殿閻羅王及值班功曹)。 月台位於正殿下階,高差約0.2米,東、西、南三面為二遍鑿加工的條石砌圍護牆,南面甬道設五級石台階,兩旁置垂帶石,月台三面建宋式石構單勾欄。月台南北長8米,東西寬20米,是供道士們做「道場」的場所。月台中央擺放一隻大銅鼎,兩旁相對站立一位約1.2米高雙手合十的銅鑄童子。

建築規模

整個城隍廟的建築群和構築物自南向北的序列為:屏牆、外石埕、廟大門、前內埕及甬道、儀門、戲台、後內埕及甬道、月台(正殿丹墀)、正殿、後殿。另正殿前東西兩廡(十八司),正殿東邊為如心社,右邊為體仁堂,清同治及光緒年間地方人士在此設立慈善組織,在西邊還建了道居、客寮、保管室及炊事房等。 位於城隍廟東側約30多米處,原有一座「二忠祠」大門坦,大門朝南,向廟前路。門楣肚板上書「二忠祠」三字,但走進大門坦見到的卻是自南至北的幾幢民宅,卻見不到「二忠祠」的原來建築規模。更可惜的是「二忠祠」大門坦於2001年舊城改造時被拆毀[1] 。城隍廟西側,原有一座陳氏「節孝祠」,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拆除,但祠堂大門前外埕西邊的一株古榕樹,而今被圈進醫院門診大樓前埕東側。據記載:興化府城隍廟原占地面積18市畝(換算為12,000平方米)。往昔的確頗具規模。而後由於諸多歷史原因,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間,整個廟宇的建築群被改作他用或改建為商業店鋪等。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僅存受損的儀門及比較完整的正、後殿。近年來,經募資修復了正殿、後殿及儀門,新建了城隍廟大門,今廟貌煥然一新。2001年興化府城隍廟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賑濟習俗

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梅園東路的興化府城隍廟就人來人往,不斷有信眾前來捐米或捐錢。而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城隍廟把這些米和錢發放給困難群眾。這一「賑濟施捨」的陳瓚信仰習俗已經沿襲600年,如今還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城隍廟賑濟的習俗由來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當時朝廷黑暗,蒙古軍隊長驅直入,大舉南侵[2] 。興化府腹背受敵,闊口裡人陳文龍時任興化府知軍的狀元,他奮起抗敵,誓死堅守興化府,最後不幸被俘,但他絕食反抗,為國殉節,被譽為「福建的岳飛」,與文天祥隆名並峙。陳文龍的叔叔陳瓚也傾盡家產,組織義軍,指揮家丁,巷戰殺敵,慘遭元兵車裂,以身殉國。明朝時,太祖皇帝為弘揚陳氏叔侄護國庇民的赤膽忠心,詔令褒封陳文龍為福州府城隍爺,陳瓚為興化府城隍爺。洪武三年,興化府知府蓋天麟在現在的梅園東路建立興化府城隍廟。時隔600年,興化府城隍廟已成福建省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古城隍廟之一,並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陳瓚信仰習俗也成為莆田的一種特定習俗。這種信仰,彰顯愛國精神主題,以賑濟救助慈善活動為內容,凝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寓教於俗」的鮮活生動的文化形式和廣闊的文化藝術空間,承載於節日廟會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