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興之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興之死,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①。 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②。 【釋詞】 ①蜉蝣:蟲名,其成蟲的生存期極短。《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②喬松:即王子喬和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長壽。李

【原文】

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①。

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②。

【釋詞】

①蜉蝣:蟲名,其成蟲的生存期極短。《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②喬松:即王子喬和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長壽。李白《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客遇王子喬,口傳不死方。」陳子昂《春日登金華觀》:「還邀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三國詩詞《關興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諸葛亮正待六次北伐,「忽報關興病亡。孔明放聲大哭,昏倒於地,半晌方蘇。眾將再三勸解,孔明嘆曰:『可憐忠義之人,天不與為壽! 我今番出師,又少一員大將也!』」

「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生死有常,人皆知之。但像關興如此年輕有為的將才,英年早逝,令人嘆惋。這首小詩沒有評價關興的將才和功績,卻一味地強調「但存忠孝節,何必壽喬松」。把關興之死作為宣揚和教化忠孝的封建倫理道德的載體,體現了此詩立意。

但小說家的藝術構思卻另有寓意。諸葛亮北伐,以「王業不偏安」為宗旨,以「北定中原」、「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為目標。小說家將此鋪寫為六出祁山的情節,並竭力塑造諸葛亮的高大完美形象。儘管諸葛亮心存漢室,但也沒有回天之力,他竭盡心力和智謀,北伐也沒有取得輝煌的業績。對此,小說家沒有把視野投向諸葛亮指揮戰爭的策略、戰術等方面,而歸為「天命」的制約。「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無論是小說情節的安排,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表現出這樣一種奈何天命的情緒。古代出征前折損大將是不祥的徵兆,而在六次北伐中就有三次這樣的描寫:

二次北伐前,「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從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就占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忽報趙雲病亡。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

三次北伐中,忽報張苞身亡。「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只得退兵,班師而回。

六次北伐,「聚集諸將,商議出師。忽報關興病亡。孔明放聲大哭,昏倒於地,半晌方蘇。」他嘆曰:「我今番出師,又少一員大將也。」

這些描寫,一個重要用意便是俗話所說的「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這三員大將之死,即以不祥的徵兆隱含着諸葛亮「不得天時」。何況「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這三員大將在感情上都與諸葛亮十分親密,趙雲之德智才情、膽識謀略、勇武神威,最為諸葛亮賞識和倚重。張苞和關興二位子侄輩皆虎將,年輕勇武的兩員小將常護衛在諸葛亮的身邊,也就看出諸葛亮的喜愛之情,得意之態。愛將之死,對諸葛亮來說,如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不能不影響他奮力抗爭。出征先喪大將,暗示逆天而行終無寸功,仿佛是天意。[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