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公家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關公家廟

 

 

 

關公家廟,坐落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十一公里處的常平村。這裡是關公的祖居之地,南依氣勢蒼茫的中條山,北臨煙波浩水的古鹽池,山明水秀,地靈人傑。一九八六年祖廟被山西省政府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歷史

關公家廟創建年代不詳。據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瑤撰《重修解州常平義勇武安王廟記》碑載,"王世為解州常平里人,里有王廟,建自金大定十七年(1177)"。然刻石說到"本社人王興將一○五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若漢已有塔,斷廟應不會晚建於千年之後。不過,金已有廟則確證無疑。

又據碑刻與志書記載,明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三年(1524)、九年(1530)、三十四年(1555)、四十四年(1565)、隆慶二年(1568)、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十五年(1617)、清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八年(1689)、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慶二年(1814)、二十五年(1820)、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九年(1850)、同治九年(1870)、至民國時期曾多次重修。廟內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復工作亦時有進行。尤其是一九九一年祖廟收歸解州關帝廟文管所統一管理後,更是強化保護管理,加大維修力度,修復工作進入一個新階段。

環境

關公家廟現占地面積近一萬三千四百平方米,所有建築都坐北朝南,沿南北方向的中軸線有序分布。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儀門、獻殿、正殿、娘娘殿和聖祖殿;中軸線東西兩側,基本對稱地配有東、西木牌

坊、鐘樓、鼓樓、祖宅塔、官廳、廊房、左碑亭、右碑亭、關平、關興夫婦殿及道士院等建築。家廟總體布局呈前朝後宮形制,各種建築在端莊中見出古樸,於氣勢內蘊含秀逸。整個家廟內,古柏參天,一片肅穆,一派莊嚴。

當然,這也是海內外唯一的關公家廟。因此,與解州關帝廟一樣,同樣是無數關公及關公文化的崇拜者們和關注者們嚮往的一塊聖地。

傳說

作為關公的家廟,這裡自然有許多關於關公家世和家庭的故事在世代流傳,其中有許多早已轉化成了這家廟中有關建築和實物。當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崇拜者們,懷着虔誠的心情,邁入這座古色古香的家廟中後,所了解到的關公故事,所認識到的關公文化,遠較世上流傳的史書、小說、戲劇、曲藝等等更為豐富和生動。

據關公故里的民間傳說,少讀《春秋》而深明大義的關公,在年輕之際,因不滿當地惡霸橫行鄉里,便仗義而起,將惡霸打死後出逃他鄉。關公的父母,為使關公斷絕對雙親的牽掛,使之安心在外,便雙雙投井而亡。後人為了紀念這對深明大義而堅烈剛毅的父母,在其投井處建築磚塔,供人憑弔。此塔仍完好地保存於關公家廟之中,向世人講述着關公青少年時義勇雙全的往事,以及悲愴、悲壯的家事。

關公家廟中的聖祖殿,供奉着關公始祖及關公上三輩祖父母的生像。在關公故里的傳說中,關公的始祖為夏代忠臣關龍逄。關公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均為耕讀傳家、純樸善良的百姓。這座為天下關帝廟中所獨有的聖祖殿和殿內所奉禮的關公祖宗塑像,使關公文化的內涵更為豐富、深刻和系統。關公文化中忠、信、義、勇的內涵來源於中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前後繼承,一脈相傳;關公文化不僅包含着傳統的社會道德內容,同時還蘊含着傳統的家庭倫理內容。

文化

關公家廟中,娘娘殿內那儀態端莊、神情淑靜的關娘娘塑像,關平、關興夫婦殿中儒雅純樸的關平、關興夫婦塑像,將關公文化中所蘊含着的家庭倫理道德內容,作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即賢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喚,以及子承父志式的倫理規範。

至於圍繞着關公家廟中那些虎柏、鳳柏、"五世同堂"桑樹等神奇植物,所流傳着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則更為關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傳奇的內容和神話般的色彩,使關公的故事和關公文化,在一般的民眾之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同時,也為關公廟宇帶來了更為興盛的香火,贏得了更加眾多的敬仰和崇拜。

前人詠關公家廟有詩云:"舊宅千餘載,看侯去不歸。英雄輕書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遺龕細草霏。畫梁雙燕子,還似漢時飛。"常平關公家廟,作為海內外獨一無二的祭祀關公家庭的廟宇,作為關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實物載體,在認識和研究關公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確實,在細雨微風、雙燕斜飛中,參拜或憑弔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廟,能使人產生無限的感傷和感慨,同時也能使人領悟到關公文化更為豐富、複雜的精神和內涵。[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