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於四川的傳統節日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傳統節日

來自網絡的圖片

關於四川的傳統節日介紹四川的民族節日各式各樣,你知道多少.[1]

  一、四川傳統節日

  成都燈會 正月十五

  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南宋詩人陸游在《丁酉上元》詩中描述成都燈會盛況是「突兀球場錦繡峰,遊人仕女擁千重;鼓吹連天沸午門,燈山萬炬動黃昏」。

  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成都花會 每年一月

  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傳說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農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朝以來,民間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又傳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這裡舉辦花會。屆時,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

  賽龍舟是我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區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將龍舟盛會越辦越紅火。龍舟會除龍舟竟渡等傳統節目,還增加了龍舟造型表演,彩船夜遊。

  天彭牡丹會 清明前後

  位於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稱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歷史上它曾與河南洛陽、山東曹州、安徽毫縣一起並稱為我國四大牡丹生產基地。詩人陸游曾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說明彭州種植牡丹在唐宋時期已頗負盛名。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並把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為發揚這一民俗傳統,彭州市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牡丹會期間,除展銷名貴牡丹花卉,游丹景山,還舉辦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土特產品展銷等。

  都江堰放水節 清明節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節日。歷史上,每年農曆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當地群眾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拜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會,又稱清明會。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將民間傳統的清明會改為政府主辦的放水節,由身着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此間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人勝。

  望叢祠賽歌會 五月十五前後

  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趕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日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會,賽歌會場地就選在望叢祠,參加賽歌會的歌手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以唱山歌為主,唱山歌在四川又叫「吼山歌」,大多是自編自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新都桂花會 中秋節前後

  新都桂湖桂花飄香時,又正是滿湖荷花盛開時,值此良辰美景,遊人如織。於是,新都縣政府決定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舉辦桂花會。

  桂花會期間,除邀集人們遊園賞桂、瞻仰升庵詞、參觀文物書畫展覽等文化活動外,城內還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展銷地方名小吃,舉辦富有方地特色的歌舞、戲劇表演。

  龍泉桃花會 每年二月

  每年農曆二月,是成都居民外出踏青的最好時節。此時的龍泉山桃花盛開,燦若紅雲,山腳下成片的梨花如白雪鋪撒大地。加上其他各種時令花卉,把整個龍泉山打扮得春意盎然,奼紫嫣紅。繽紛的花朵,如織的遊人,使桃花盛會應運而生。桃花會期間,最有特色的項目是花農們開辦的家庭接待站,遊人在花農家中飲茶賞景,娛樂消閒,更有可口的農村家常風味餐,吃的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別有一番情趣。

 二、四川春節習俗   四川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以下是360常識網特別為您整理出四川各地春節習俗,讓您了解四川,走近四川。

  四川人對農曆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

  成都春節習俗

  成都年是伴着童謠唱來的

  「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麵粉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謠中的種種為過年做的準備,加上春節到來後持續到十五的遊樂、慶祝:新年撞鐘、燒子時香、大廟會、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獅子、舞龍燈、元宵觀燈,再加上愛玩的成都人「過厚臉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這才構成了一個歡歡喜喜、圓圓滿滿的成都年。

  團圓,人情味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年味

  因為重親情,重家庭,為了團團圓圓過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開始了準備,比童謠里唱的「臘八」還要早。

  過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後,家家戶戶殺年豬、醃香腸、臘肉,不單農村到處肥豬悲聲嘶叫,城裡也常見到又白又胖的大肥豬被開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學人鄭光路的《成都舊事》中記載,過去的殺豬匠鬼板眼多,他兩手緊按豬頭,一副不能脫身之狀,看熱鬧的小娃娃往往會把殺豬刀遞給他,這時他會低聲嘀咕:「豬大爺,不是我要殺你哈,是遞刀的叫老子殺嘛」。

  年豬殺好後,人們在燒柴灶的灶門上方,將鮮肉串繩從樑柱上懸垂下來,利用每次生火煮飯時伸出灶門的火舌和柴煙逐日熏制,直至色澤金黃,聞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響,令人饞涎欲滴。

  進入臘月中旬,各家各戶又開始推碾湯元粉,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徵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的紅糖湯圓做準備。

  團圓,正是人們做這麼多準備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團年飯。年有四個主題:團圓、吉祥、富裕、歡樂。排第一位的就是團圓,在情感上,始終過着群體生活的中國人,最美好的嚮往是人間的親情與和諧,人情味,也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年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