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昌縣蘭草鎮地處大巴山腹地,位於四川省平昌縣城西北,與巴州區羊鳳、獨柏和本縣駟馬坦溪、青雲等鄉鎮接壤。全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56個農業社,5649戶,23616人,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5165畝。鎮政府所在地蘭草渡位於巴河沿岸,有鐵索橋、石拱橋橫跨蘭草場鎮兩岸,素有「水鄉」之稱。[1]

基本情況

蘭草鎮因沿河兩岸遍生蘭草花而得名,蘭草更因歷史上發生過著名的「蘭草渡戰役」而聲名遠揚。距達縣火車站128公里,達縣飛機場131公里。擬建的達巴鐵路橫貫全境。巴河把蘭草鎮一分為二,但有蘭草大橋,似一條絹帶系在巴河之上,使蘭草鎮顯得更加絢麗多彩。蘭草鎮山脈屬大巴山系,巴河在境內流程31.3公里,境內有13條小溪,水資源十分豐富。該鎮東與駟馬鎮、土興鄉接壤,南與該縣坦溪鄉相鄰,西與巴中區的蘆山、金碑鄉相連,北與本縣駟馬鎮交界。幅員面積95.2平方公里,折合14.28萬畝。全鎮轄1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95個村(居)民小組、有村(居)民10914戶,42257人,其中農村(居)民戶10500戶、36567人,城鎮居民戶414戶、5690人。有耕地面積26970畝,其中田16451畝、地10519畝,有農村勞動力17711個,其中男11513個、女6198人。14個鎮屬單位,有黨支部27個、其中農村21個、機關單位黨支部2個、學校黨支部2個、有黨員814名、有28條村道公路,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全鎮有鄉道路39公里、村道公路237公里。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386萬元,比上年增加13%。[2]

歷史沿革

今蘭草境地,禹(公元前四千多年)時屬梁州之地,周朝為雍州之城;春秋戰國時屬巴子國境地;兩漢分別屬益州、巴郡(重慶)之宕渠縣(今渠縣土溪)和漢昌縣(今巴中城關後改為漢興縣);南北朝時期屬歸化郡(今巴州曾口),梁武帝6年(525年)江口置平州縣;564年平州縣同昌縣。隋文帝開皇元年又改同昌縣為歸仁縣,當時蘭草場屬於江口所轄;北宋太足4年(968年)各歸仁縣後屬巴州清化郡曾口管轄;明朝廢曾口縣,又為巴州管轄,直到清末,清末巴州下設鄉,鄉下設甲,蘭草地區屬四川省川北道保寧府巴州明山鄉第二甲。

民國二年(1913年)巴州改為巴中縣,縣下設31個場鄉。蘭草、澌岸、坦溪、雷山四個場為一鄉,蘭草為鄉所在地。

民國9年(1920年)實行防區制,縣以下設區,區以下設團練局,局以下設團,團以下設牌,蘭草屬巴中縣第二區(曾口區)澌、蘭、坦、雷團練局管轄,下分五團若干牌。

民國15年(1926年)實行區轄制,巴中分14個區,區以下設團防局,局下設民團、民團下設甲。蘭草屬曾口區,澌、蘭、坦、雷團防局,局址設在蘭草渡場。蘭草和雷山合為一個民團,下分十個甲(僅蘭草境內)。

民國22年—24年(1933年—1935年)蘭草建立區、鄉村蘇維埃政權,有蘭草蘇區,設蘭草鄉、金華鄉。

民國24年(1935年)實行閭鄰制。蘭草為鄉,下設10個閭。

民國25年(1941年)實行鄉保甲制,蘭草為一鄉,名澌蘭鄉,鄉公所設在蘭草。民國34年遷到澌岸場,下設8個保。

民國35年(1946年)江口鎮設役治局,改為平昌縣,蘭草地區屬平昌第四區(駟馬)澌岸鄉管轄,一直到1950年。

1950年1月,澌岸、蘭草成立維持會,維護社會治安;1950年4月,澌蘭8個保,在縣上派幫助下,成立農民代表會。1950年8月—蘭草成立農民代表會,1951年8月蘭草成立鄉人民政府,下轄10個村。

1955年8月,蘭草鄉建立農業合作社46個,1956年並成1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1日蘭草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下設10個管理區,1960年管理區改為耕作區,下設88個生產隊。1981年將蘭草人民公社改為蘭草鄉人民政府。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將蘭草鄉改為蘭草鎮至2003年10月。2003年10月將澌岸鄉人民政府撤去,整體併入到蘭草,合併後重新建立蘭草鎮人民政府。2003年10月一直保持着行政區劃調整後的區域建制。

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區,把從原屬達縣地區管轄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縣分出歸巴中地區,轄通、南、巴、平四縣,蘭草鄉澌岸鄉歸巴中地區管轄。

2003年撤去澌岸鄉建立蘭草鎮後,重新在蘭草場建立了居委會,又在澌岸場將新民村與澌岸居委會合併,建立澌岸居委會。並將原來的169個村民小組合併為95個村民小組。[3]

風景名勝

馬王廟

位於里仁村8組,建於清朝中頁,位於400多米高的山樑上。店內正殿塑有牛王、馬王二神家,村民豬牛病了,便到此廟祈神消災,因而香火興旺。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反擊國民黨楊森部侯團犯境,獲得大捷,敵人傷亡很大,由於廟子年久失修,1940年垮塌,已成平地。

神童廟

位於螺螄村5組,清道光年間此地舉人郭希如之二子郭友邦,年方十二歲,聰明過人。見其長兄郭安邦去保寧府鄉試武舉。苦苦哀求前往應試,及試郭友邦時,學院見他垂髻幼童。便允許他前進三步射靶,哪知郭友邦跑到箭靶射中紅心。學院惱怒「只叫你前進三步,為何跑攏?」郭友邦答到「大人,只語其進也,不語其退也」。學院愛英才,破例取他為武舉。這個年輕的老爺14歲夭亡後,葬到此地,修一廟,故名「神童廟」。

紅碑

紅碑位於丁家村十組的沙嘴地邊,巴河上下船隻過此地即可看見,碑座高2尺,碑高8尺、碑幅高1.5尺、碑寬4尺、金碑梁紅色(文字無考),據傳是里仁村為紀念趙芳賢(道教開拓者),於清末建成。1965年巴河漲大水衝倒,至今埋入沙中。

三佛山

位於三峰村中部,有三個山包拔地而起,山上松柏挺立,三座山峰腳下環抱一口堰塘,山下住着三戶人家——洪家灣~~人們思維模式上有《洪爐點雪 劍膽琴心》之大氣!從山上看去眼下一片綠油!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盛世景象!山峰遠看如破土春筍,非常秀美。清末年間修建的這一座廟子於三峰上,名「三峰廟」,廟內塑有多座佛象,即是保鄉鄰人們幸福安康,生產豐收,牲畜長勢良好!所以每年春秋兩季,鄉人要到這裡來做「祈」「謝」會,廟內常年香火興旺,異常熱鬧。一佛臥此終保平安興旺。阿彌陀佛!且著名的三峰山下今人文興旺,當地人們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在有限的空間裡突出發展各類規模產業,積極搞好設施農業和標準化畜牧養殖,積極搞好水利農田基本建設,各項經濟正在黨的引導下持續快速穩步發展。但1958年大躍進時期將此廟拆毀。四周青松翠柏掩映三佛,秀麗可觀。是當地有名的名山!!

牟家梁

位於雙柏村。清末民國初當地姓牟的(指當地發財人牟子亮、牟子軍)兵強馬壯,有錢有勢,不僅在牟家梁霸占一方,而且在蘭草渡也是地頭蛇。素有蘭草的「牟(木)砍不得」的流言。建國後牟子亮、牟厚生父子被人民政府依法槍決。現牟家後代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奔小康。

墳亭子

位於木閣村二組。是當地富戶任存萬(外號萬難纏)生前給他自己修的一座大山(故墓),歷時三年完工。竣工後大辦宴席,要求里人掛匾作為紀念。當時,正好是私塾老師王養田在此設館。任存萬要塾師寫匾,塾師一揮而就「魯峙高風」。此碑至今完好無缺,石刻和書法藝術路人皆嘆。

木寨子

位於姚家村5組和木閣村7、8組之間,建於明末清初。初建時全用木板、樹條作柵欄用以防患。後於清嘉慶19年和清末兩次擴修。四周用石條砌成,高4—5丈,東西兩邊修有堅固的石門,寨上建廟,四合院房舍,有六個殿堂,塑有10多座神像。建國前住有兩個和尚,每年春秋,鄉人在此禱祀,香火興旺。民國13年當地塾師周新武在此作詩,寫在廟內的哪吒殿粉壁上。

《木寨入景》

木寨山環八景優,天然形勢言無躊。

石人廟內石凝語,水磨潭中水自流。

黑馬追風扶雙寶,青龍偃月旺荊州。

嶺上金華飛宿雁,渡頭蘭草集沙鷗。

店名雙柏客來往,權有五枝鳥去流。

要知此地名千古,不盡東林幾盛游。

1964年寨上廟宇全部拆掉,廟基全部闢為耕地,現只存水池。

金鴨子、響水石、天生橋、墨龍石

位於梁桐十組的金鴨子石、響水石、墨龍石三面成三角形,兩面相距5米。梁銅村5組的墨龍石與他們相距1公里。金鴨子石在一處高10米的石壁接近頂端處,出現一岩腔,長5米、深1米、高2米。在岩腔內另生一石,形似鴨子,頭從右側轉向背身作游水狀,全身呈黃色,故名響水石:有一尊大石的腹部凹陷一個長一丈許,高6尺、深3尺的狹槽,外寬里窄。人們經過其前,便能清楚地聽到距200米的巴河揚渡灘的流水嘩嘩聲,好象從石槽內發生,因而得名。天生橋在一處上陡下緩的石坡中出現一塊較為平坦的地帶,靠石壁屹立一天然石礅,向外相距4尺遠又矗立一天然石礅,兩礅高8尺,其上橫靠一天然石條,長約1丈2尺、寬約4尺,組成一座石板橋,故稱為「天生橋」。但由於內是陡岩,外是斜坡,從無人在此橋上行走過。墨龍石:是在一田壩里的三個田中分別露出一黑色石頭,高達丈余,而且在一條直線上,人們認為是「墨龍三現」。民國時期,當地塾師鄧老爺(名傳才)曾作詩。

其一:洋渡響水金鴨叫,墨龍三現天生橋。

風吹七里蘭草動,空山洞裡宴盤桃。

其二:遠看蘭草萬叢花,響水石山戲金鴨。

空山洞內有仙女,巴河扁舟樂漁家。

現墨龍三個頭,響水石、天生橋全毀。

八台山

位於五枝村6、7組,山由下到頂其八層,相傳三國「張飛夜襲巴州」曾在這裡與嚴顏手下的守關部將較量,張飛勝,直驅巴州。

七里沱

七里沱在中仁境內,是巴河較長的平水沱,建有七里沱水文站,相傳曾有馮姑(仙女)父女駕鐵船到此沉沒。在水枯清澈時,便可見河底有如船狀的石頭紋絲不動。

空山洞

位於里仁村7組,棕包梁下的半岩石上,下臨巴河坦蘭公路從洞腳下穿過,與鄉政府相隔2公里。形成年代無從考查,現洞規模較大,空曠深遠,有「雷山打餅空山鳴」之稱。為周圍幾個鄉所有洞之首。洞結構上可分為外洞和內洞。

外洞有兩口可入,一入口在正面,另一口在右側原普駝岩邊,洞口均高於洞底,從正面洞口進入,經過天然形成三級台階,每級寬約3-4尺,高4-6尺,每個台階上有人工搭設的石梯直達洞底。從右側進入,經兩層天然台階,十步石級便可入洞中。洞中成窟窿形,從洞底到洞頂最高處可達10米,最低處2米,最長點可達70米,最寬可達75米,整個外洞成規則的梯形,外寬內窄。

復修後的空山洞,正面有石門一道,直通洞內,石門左右兩側用條石砌成,堅固異常,門上造有敵樓,並設炮台,石門外另闢一徑,近似甬道。自下而上約50餘級可達空山廟,隔廟門3米處的左右兩側塑有土地和方丈,甬道盡頭塑有韋陀神象。

空山洞傍山而建,廟門北向,東面以天然石壁為牆,其餘三面皆為木料架設。會廟共四間瓦房,占地面積70平方米,廟門內第一間是客廳,教堂先生一年有3-5個月時間在此超度,中間是廟的正殿,殿上有樓,樓上靠東石壁上塑有觀音菩薩及普陀岩,大小菩薩30餘尊。

建國後,黨和政府教育人民破除封建,解放思想。昔日在空山洞信教奉神的香主,也逐漸迷途醒悟,不再上當受騙了,廣結善緣而生的尼姑趙洪珍,也在回園耕種自食其力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空山洞大批文物、古蹟被紅衛兵摧毀。

1971年4月,蘭草區供銷社在空山洞興辦一榨油廠,新修建廠房12間,因為虧本於1982年停辦。

鐵索橋與小河溝

鐵索橋始建於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是連接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如今已建成的石拱橋在鐵索橋的上游,站在鐵索橋橋上可以眺望河岸美麗風光,也是當地居民休閒乘涼的好去處。

小河溝在鐵索橋的下方,由於常年流水形成,沿岸的沙石與綠油油的森林草地風光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喜愛畫畫的學生來此寫生。但如今有私人開採河中沙石,導致此處風景漸漸消失……

然而,在2011年9月17日凌晨,蘭草鎮遭遇16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漫過警戒線7米,上千居民房屋進水。次日清晨,上游衝下來的采砂船兩次強烈撞擊與拉扯,鐵索橋最終被沖毀,僅剩下殘留的廢銅爛鐵被擱淺在岸邊,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同時蘭草大橋也遭受嚴重的損壞,整座橋僅剩下橋拱,嚴重影響兩岸居民生產生活。

產業招商

蘭草鎮平均海拔350米,氣候宜人,土地資源豐富,光熱充足,生態優美,物產豐富,發展綠色經濟前景廣闊。境內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紅薯、馬鈴薯。盛產蠶繭、花生、水果、大豆等。出產名貴花卉蘭草花,品種繁多,現已成立有蘭草花協會,產品遠銷雲南、重慶、成都等省市。養殖業有豬、牛、羊、兔、雞、鴨、蜂、魚等。境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現建有小型水電站一座,大型電站——蘭草電站正在規劃立項之中。森林覆蓋率達45%,風景優美,特別是境內高坑河兩岸森林茂密,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蘭草鎮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大力推進「三個轉變」,努力發展「三大經濟」,奮力實施「三大產業」,各項事業日新月異。農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全鎮新培育了五枝、梁銅千畝水果基地,梁銅、螺螄、丁家等千畝水稻制種基地,老河溝千畝水產養殖基礎,丁家、里仁等千畝蠶桑基地,中仁玉皇閣200畝九葉青花椒基地,長嶺觀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等產業基地,以基地為依託,帶動輻射了群眾,建立了無公害水果協會、中藥材協會、生豬協會、小家禽協會、水產養殖協會等農村專業協會,走出了一條「公司加協會、協會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之路。

交通設施日臻完善,全鎮基本形成「主幹暢、環線通、內連千家萬戶、外連大市場」的交通網絡,實現了出境幹道硬化,鎮所在地到縣城只需20餘分鐘時間。同時內河運輸可通行至平昌縣城。通訊發達,1000餘門程控電話覆蓋鄉村每個角落,手機處處可通。場鎮建設功能配套,水、電、路燈、街道硬化均具備,新開發的江北新區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充滿了無限商機,更是投資辦廠的理想場所。

城鎮建設。投資280餘萬元硬化蘭草、澌岸場鎮街道5000餘米,安裝路燈71盞,新建可容納800個攤位的農貿市場一個,車站一個,栽植綠化樹800餘棵。

希望小學。爭取市新華書店在蘭草鎮雙柏村捐資30萬元新建希望小學一座,解決了雙柏村300餘學生上學難問題。

交通建設。投資380萬元,於1998年動工,在巴河建石拱大橋一座,解決了巴河兩岸交通不便問題,人稱鄉鎮巴河第一橋。投資40萬元,於2004年5月動工新建五(枝)-米(粉)公路,全長5.5公里,新建涵洞39個,小型石拱橋一座,結束了蘭草、澌岸兩地不通車的歷史,解決了澌岸四個村7000餘人出境不暢的問題。投資50餘萬元,全面整治鄉村社公路280餘公里。[4]

當今名人

夏長光,男,蘭草鎮民主村人,中共黨員,初中文化,現任巴中市駐西安聯絡處主任。夏長光與70年代外出務工,在西安承包啤酒廠建設工程,通過近20年的拼搏,在西安已有上千萬資產,雖然自己致富了,但從未忘記回報家鄉父老鄉親。

羅傳俊:1963年生,平昌縣蘭草鎮人,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西華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進修班結業。1983年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主任編輯。1983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平昌駟馬中學校團委書記、教導主任、副校長,1997年後歷任平昌縣政府秘書、科長、縣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2005年至今任平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是巴中市作家協會委員。曾獲平昌縣「優秀青年」、「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四川省第二屆「星星火炬」獎章,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5篇,編寫有《寫作例話》、《高中作文新題指導與示範》等多部著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