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褐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蘭花褐斑病
蘭花是花卉中的其中之一,褐斑病是蘭花的主要病害,受侵染的葉芽發育不良,呈畸型捲曲狀,嫩芽受害後長起來的葉即變捲曲。如環境潮濕,病組織上會產生大量灰霉狀分生孢子,殃及鄰近健株而使葉片感病,因此鱗莖的生長受到極大影響。
起因及症狀
褐斑病 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尾飽屬的真菌、其特徵為病斑多發生在葉緣,葉片病斑長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赤褐色,邊緣紅褐色葉兩面着生灰色霉狀顆粒(即病 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翌年3-4月產 生分生抱子而成為初侵染源。具有老葉發生多、新葉發生少的特 點。春季4-5月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生較嚴重,病原菌借風雨傳播,危害新葉。[1]
傳染途徑
菌絲和菌核殘留在腐爛的鱗莖和土壤中越冬。病鱗莖種植後,受害枯死幼芽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是地上部病害的侵染來源。
一、高溫多雨期易發病。
二、土壤板結或含水量過大,透氣性差。
三、施肥過濃或肥量過大。
四、假鱗莖受機械損傷,病原菌侵入。蘭花褐斑病應該是防重於治。
1、在高溫多雨季節的6月至8月是多發期,每天早晚須對蘭花留心觀察,加強預防,一旦發現盆蘭有病斑,應立即與健康蘭花隔離。
2、保持栽培環境包括場地和盆土的通風換氣,經常清理周圍的枯枝落葉,並徹底燒毀,對台架、溫室、道路,以及盆具噴灑消毒液。
3、澆水應從花盆邊緣注入,避免當頭淋澆,以免水珠把殘留的孢子帶到其他健康的植株上去,應選擇最易乾燥的時間澆水,避免澆水量過大,盆土過濕,澆水不能灌入葉束中。
4、分株時切割刀片應先消毒,並在傷口處塗抹多菌靈粉。
發病原因
其病原體很雜,主要是棕櫚疫霉以及少量的煙草疫霉。發病多在一二年生植株的葉基部和假鱗莖上出現水漬狀的塊斑,隨之受害部位逐漸變軟,顯淡褐色直至深褐色;同時,假鱗莖的輸導組織變為黑色,中心葉片萎蔫,由上而下發黃。蘭花多集中成叢植,假鱗莖相連,病菌通過假鱗莖的輔導組織及外部接觸所染,很快蔓延到病株周圍的正常植株。病程發展迅速,數日後就會殃及全盆。6~8月高溫多雨是褐腐病的多發期。每天早晚對蘭花留心觀察,加強預防。[2]
防治方法
1、栽種前去除病鱗莖,並實行輪栽。
2、一旦發現有呈該病症狀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發展。
3、栽種前將鱗莖放多菌靈或英納溶液中浸泡30分種,晾乾栽種,以減少殘留病菌。[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