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門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門鄉隸屬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地處平昌縣西南部,東與江口鎮相鄰,西與大察鄉相依,南與岳家鎮毗連,北與青雲鄉接壤,距平昌縣城23千米,區域總面積35.74平方千米。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六門鄉蘇維埃政府;1984年,由六門公社改為六門鄉。截至2019年末,六門鄉戶籍人口為10991人。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六門鄉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2020年5月,撤銷六門鄉,劃歸金寶街道管轄。

截至2019年末,六門鄉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1]

縣情簡介

平昌縣,位於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東接萬(源)宣(漢),南抵達(縣)渠(縣),西鄰儀(隴)營(山),北連通(江)巴(州)。全縣幅員2229平方公里,轄27個鄉鎮,12個居委會,486個行政村,3960個村民小組,2002年總人口93萬,耕地面積57.5萬畝。系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家司法部、省發改委和省路橋集團定點幫扶縣。

平昌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建立了江口縣蘇維埃政府,有3萬名平昌兒女參加了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孕育了我黨我軍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堅烈士,誕生了胥光義、趙蘭田等7名共和國將軍。[2]

發展概況

全鄉國民生產總值2700萬元,比2007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1350萬元,增6%;第二產業增加值170萬元,增5.3%;第三產業增加值800萬元,增23%;糧食產量45000噸,增5%;交通運輸貨運量0.8萬噸,增8%;客運量2.5萬人,增15%;郵電業務總量0.2萬元,增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萬元,增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0萬元,增20%;其中國有單位投資150萬元,增40%;財政收入356.8萬元,增30%;財政支出361.4萬元,增27%,年末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800萬元,增25%。

中小學在校生1410人,增1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上升2個百分點。有衛生醫療機構9個,病床25張,衛生技術人員31人。文化站1個,檔案室2個。

現有公務員17人、事編2人、工勤人員2人。黨委書記1人、人大主席(黨委書記兼)1人、副書記2人(鄉長1人)、人大副主席1人、副鄉長3人、人武部長(副鄉長兼)1人、團委書記1人、婦聯主席1人,內設機構有4個:黨政辦公室、社會事業發展辦公室、民政辦公室、治安安全辦公室。單列機構2個:財政所(含核算中心)、計劃生育辦公室,鄉級單位有:國土站、水管站、林業站、畜牧食品站、中心學校、郵政代辦所、信用社、文化站、糧管所、供電組、農技服務中心、廣播電視站、勞動和社會保障站等13個單位。

六門鄉是個典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鄉,最高海拔810米,最底海拔210米。以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等為主;大春播種面積11417畝,小春播種面積4862畝(其中水稻5321畝,小麥3183畝,玉米4200畝,高粱425畝,苕類2842畝,豆類259畝);養殖業以豬、牛、羊、雞、鴨、魚為主;其中生豬年出欄20000頭左右,牛年出欄1300頭左右,羊年出欄800頭左右,雞年出欄1.7萬隻左右;蔬菜、肉類主要銷售在縣城,曾獲平昌縣"綠色食品之鄉"。人平純收入2998元,勞務收入2500萬元左右。

全鄉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2%;工業增加值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4‰以內。[3]

相關介紹

堅持執政為民,紮實抓好基礎建設,着力解決"四難"着力抓好鄉村道路建設。繼續抓好通鄉水泥路8.4公里的掃尾工程。在2009年6月底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路肩鋪築任務。加大村道公路整治建設力度,爭取項目支持,將太興、八行、九樹、五馬、高廟村五條村道路23.3公里的泥結碎石路面。發動農戶自建、聯建廉戶石板路。堅持建養管運並重,全面落實建成公路養護機制。形成建得起、管得好、有車坐、

能暢通的交通基礎。

着力抓好教育助學工程。繼續抓好鄉中心小學教學樓的附屬工程,抓好八行、南家兩個村級學校建設,力爭在2009年8月底前投入使用,切實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鞏固"普九"成果,完善校點布局,切實解決上學難問題。

着力抓好水利設施建設。一是切實抓好人蓄飲水工程,力爭在2009年6月底前竣工,徹底解決場鎮近3000人飲水難的問題。在五馬村的4、5、6、7社抓好旱山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二是採取項目爭取和"一事一議"相結合,在全鄉範圍內整治病庫、塘6口,整治維修灌溉渠道2500米。

突出發展主題,培育特色產業,奮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繼續實施農業強鄉戰略。教育農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旱作農業向畜牧產業、商品蔬菜生產轉變;林果業替代產糧農業,初、精、深加工替代原材料出售,新型循環農業-沼氣建設替代傳統的生態農業轉變。

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當工業來辦,把農戶當工廠的生產車間來看,引進和培育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是計劃投資50-100萬元在九樹村建成一個黃羊養殖基地,實現年養殖300-500頭以上。二充分調動外出務工人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回家創業,計劃投資30-50萬元在五馬村培育一個母豬繁殖場,徹底淘汰全鄉的本地豬。

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推進土地向能人和大戶集中,向優勢產業集中,實現規模經營;發揮業主的主體作用,繼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三田改旱,旱地改制,達到農業向市場要錢,向科技要錢。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勞動密集型生態食品加工。採取有償託管、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形式,積極發展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改造官辦為農服務組織,逐步建立農產品供求信息體系、優良種苗繁育體系、實用技術推廣體系、農產品加工流通營銷體系、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一批黃羊、生豬、蔬菜、糧油等主導產業基地。爭取在南家、五馬村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工程。

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按照"品種改良+擴量+本地加工"的模式,切實轉變牧業增長方式,在重石、九樹、五馬等村培育生豬、土雞養殖基地,突破發展草畜、水產、家禽,力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搞好勞務人才形象包裝和宣傳推介,擴大有序比重,推進勞動力跨區域就業,實現勞務收入2000萬元。在涼雲、五馬村建立300-500畝的蔬菜基地 ,抓好"菜籃子"工程,降低群眾生活成本。

運用政策槓桿,強化市場配置資源,加快生產要素集聚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加大通村通社公路的整治和養護工作,着力抓好村道路的養護和鄉村道路警示牌、警示墩等安全標誌設置,大力實施通達通暢工程,提高道路通達通暢能力,保證道路交通安全。水利建設,以明晰產權為途徑的水利體制改革60%以上;各村完成2-3口(條)病害塘、庫、堰、渠的整治,同時,實施旱山片水源工程和小型灌區渠系配套工程建設,規範設立飲用水源區界樁和警示標誌牌。生態環境建設,認真實施《平昌縣環境保護規劃》,開展"生態鄉、生態村、生態片區"創建活動,實施好林業"兩大工程",鞏固和完善現有的退耕還林面積,搞好竹木資源開發利用。信息網絡建設,加強以移動基站、程控電話為重點的信息網絡建設,加快和完善廣播事業的發展,信息網絡覆蓋全鄉。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依法行政。改善項目管理實施機制,對經營性項目探索實行項目法人招標,對混合性項目探索合作建設,對非公益性項目實行代建制,對不使用政府性資金的項目,實行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推行"村財鄉代管"和"五費"限額管理,建設"陽光財政",搞好部分村級財務清理工作,加強銀政、銀企合作。

探索和完善新農村建設機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完善新農村建設投入機制,對經營性服務項目以受益業主投入為主,產業發展項目以企業和專合組織投入為主,入戶建設項目以農戶自我投入為主。建立開放民主的管理機制,實行項目選擇群眾參與決策、項目落實群眾參與確定、項目資金群眾參與管理、項目建設群眾參與監督、工程竣工群眾參與驗收。積極調動和鼓勵社會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整體聯動推進新農村建設。

堅持以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心,強力打造和諧發展環境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強化優質服務。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快中心學校危房改造和衛生院陣地建設工程進度,着力解決學生入學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發展光纖同步數據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完善技術推廣應用體系、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關注婦女兒童和貧困群體,提高大齡女童和貧困群體的生和發展能力。

積極構建平安六門。切實抓好"五五普法",加強綜合治理和安全隊伍建設,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體系,抓好矛盾糾紛調處、預防犯罪、法制教育工作。支持人大圍繞發展履行職責,加強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充分發揮民主監督職能。認真貫徹《信訪條例》,暢通訴訟渠道,堅持依法治訪,規範信訪行為。完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健全安全應急救援機制,杜絕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確保轄區穩定。

營造誠信人文環境。把張揚"樸實、吃苦、感恩"的巴中主流精神與"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主流價值取向,形成愛崗位、愛六門、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五星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群眾的言論和行為導向構建和諧社會的軌道上來。關注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倡導人文關懷,弘揚孝道美德。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實施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內張揚正氣,凝聚人心;對外塑造六門(人)的整體形象,提高競爭力。重視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着力營造"平安六門、誠信六門、和諧六門",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

規範提速場鎮建設。堅持"規範、完善、提速"的原則,編制完成場鎮總體規劃,規範場鎮和公路沿線建房管理,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農民住區集中建設。着力規範和完善場鎮功能,紮實有效開展場鎮環境綜合治理和村莊清潔衛生行動。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鄉共有班級52個,在校師生1480人(其中教師70人),每個村都設立了村小,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財、物保證。

大力加強人文、人本精神教育,深入開展教職工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有計劃、分層次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活動,6月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學習王瑛精神,爭做樸實、吃苦、感恩的巴中人"師生們更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心、務實的作風和清正廉潔的品質,投入到教學、管理、服務、學習中去,為推進學校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完善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機制,學校班子成員之間做到互相尊重、信任,講究民主,通力合作;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財經紀律,廉潔勤政,遵紀守法,嚴格落實述職述廉和廉政談話制度。加強收費管理,堅決杜絕亂收費。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規範校內結構工資制和崗位責任制,重視學困生轉化工作,關注特困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態,突出人性的尊重與關懷,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學校把握國家力抓普九的契機爭取項目,修建了標準的學生食堂、學生宿舍、改造了月台、硬化了操場,改變了學校的總體格局,並且種上了各種花草樹木綠化了校園,榮造了一個優越的育人環境,充分體現校風校訓與人文精神的統建設創新校園中確定學校文化方位建設創新校園,首先注重教育理念的創新。加強學校領導幹部教育理論學習,不斷完善"人本、創新、品牌、卓越"的辦學理念。加強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展,創造機會走出去、請進來,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建立人本、民主、科學的制度體系,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情懷和創新性的制度。進一步創新教職工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後勤管理等系列制度。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活力,調動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突出教育管理策略創新,力加強學校精細化管理,制定精細化實施方案,通過具體的管理措施和活動,把抽象的制度、計劃落實到位。強化細節管理,細化各項工作程序、規範和標準。及時發現管理過程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調整管理思路,與時俱進,形成相對穩定的學校管理特色。

建立健全保障師生安全的長效機制,實安全責任,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每學期定期徹底排查整治校舍、交通、消防、周邊環境等安全隱患,進一步規範學校食堂管理,確保師生飲食安全。採取有效舉措,加強網絡使用安全教育,自覺抵制"黃、黑"的侵蝕。每年12月底,組織全校安全自查。充分利用訂閱的報刊、雜誌,積極宣傳學校的品牌與學校的文化、特色建設和各種學科活動。加大資金投入,從硬件等方面改造校園環境,規劃好各種體育運動場地,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生活。

醫療衛生

衛生院2009年末核定編制11人,全額供給事業人員3人,差額供給人員8人。共有職工25人,其中正式職工14人,退休職工7人,零時工4人。村村建立了衛生所,並配置了3-5名赤腳醫生,鄉上成立了中心衛生院,配置了病床25張,配有B超、X光、胃腸鏡、化驗等普通檢測。

醫院占地面積867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開設床位20張,年門診33430人次,住院床日5268人次,業務收入90.4萬元。。

在2009年度,合作醫療參合農民12842人,參合率為92%。參合農民門診報費2368人次,共計報費126780元;住院報費1261人次,慢性病定補123人次,共計報費926843元。

2009年度疾病控制工作,0-6歲兒童建證、建卡率達95%以上,完成一類疫苗接種3340人次,完成二類疫苗接種1256人次,補種乙肝疫苗1147人次,接種甲型H1N1疫苗88人次。報告傳染病18例,報告率及報告及時率達100%。廣泛開展了結核病防治相關法規、政策等宣傳活動,對發現的肺結核病人及時進行了報告和轉診,並對其他醫療機構診斷的肺結核病人進行了追蹤,對治療期肺結核按時進行了督導訪視。對我鄉食鹽進行了含碘監測。

2009年我鄉活產數為嬰兒100人次。孕產婦建卡率達98%,住院分娩率達98%,高危住院分娩達100%,孕產婦死亡為零。5歲以下兒童死亡兩例。對育齡婦女進行了婦科病查治,及時發現危害育齡婦女的疾病,從而降低了育齡婦女的死亡率。對育齡夫婦指導了安全有效的節育方法,降低了人工流產率、引產率。

全鄉共修建公路88.6公里(其中鄉道公路13.6公里,村、社公路7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農村程控電話和光纖電視分別達到728戶和521戶,實現了村通電話、電視;水利設施建設更是到了一個新的台階,全鄉共建有水庫3口,小水電站1個,塘76口,水渠12000米,微水池450口,紅層找水58口,基本保證居民用水和農業灌溉。森林覆蓋率達4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