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安古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安古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安古城牆位於六安市城區,時代為明清。六安是皋陶後裔的封地,商為六國,漢屬六安國。唐代改六安為盛唐縣,遷治所至今六安老城區,始建城牆。明洪武十三年改築磚石城牆。此後因兵燹及自然災害的損毀,多次修繕。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據六安,將城牆大部分拆除。現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段古城牆位於六安市雲路街雲路橋北淠河東岸邊,全長140米。顯示着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1]

歷史沿革

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鄧向榮於北門之西辟「便儲門」取運道達舟之便。1517年(隆慶5年)知州唐可封改題「文昌門」。1579年(萬曆7年)知州揚際會為倉庫安全之計封閒便門。1581年(萬曆9年)知州李懋檜加修倉庫高牆,復開「文昌門」,在東南西北四門各建三間角樓,四馬道垣內安裝炮台8個,八門古銅將軍炮為防禦用。1635年(崇禎8年)兵亂不斷,牆體屢遭炮轟,安廬道張亮移駐六安,命州事通判羅傑修治毀壞城牆達數年,六安的士民歸來自動幫助州里修城,知州徐潘修整了各門樓。

1679年(康熙18年)知州劉克孔重修城牆,四門設六安衛軍丁34名。

1698年(康熙37年)知州王廷曾組織民工疏浚城壕,裝修閘門,修葺城牆。

1712年(康熙51年)知州張燦募集資金集合工匠建毀於明末戰火的鼓樓。

1728年(雍正6年)知州李懋仁組織民工修復城牆倒塌處,修整街道,全面整修下水道,於出水處刻碑紀念。

1748年(康熙13年)城牆因戰事受損修補處倒塌,知州金宏勛組織民工全面修整,並總結修城經驗載州志:「凡修城若但於缺陷處彌補,足飾觀一時,不久仍墮,今從根堅築,且密其垛頭,勿使雨浸灌,可永久也。」

1765年(乾隆30年)知州謝其炳修補城東門。

1796年(嘉慶元年)州守福明修通濟門(西門)崩塌處。

1822年(道光2年)知州牛映奎修東門城垣九丈,南門三十丈,北門十六丈。

1826年(道光6年)知州孫靈府募資修筑西門到上龍爪一段護城河堤,為紀念其政績後有人稱此段城牆為孫堤。

1849年(道光29年)知州黃戊修西門八丈六尺,道光30年知州宋培之修北門八丈,東門五丈五尺。

1858年(咸豐8年)知州茅念劬修西門十丈。

1860年(咸豐10年)知州姚德賓修補西南城垣九丈。咸豐11年知州鄒笥修西門北門城垣八丈城樓一間。

1863年(同治2年)知州何家聰、侯選道曾廣翼修東城三十餘丈、北門城十丈、西城二十丈。同治5年知州曹光漢修補城垣四十丈。

1871年(同治10年)知州李蔚修築城垣七十丈、補修九十一丈,加高二三丈者計五十二丈,尤其東、南、北門棟宇腐壞重新修復,並親題書恢復「便儲門」。

1920年,皖軍第二旅旅長馬祥斌為增強防禦能力,修築城牆,疏浚護城河。可惜抗戰時期日軍第十師團於1938年占據六安時,城牆部分被毀。[2]

景區被拆

五十年代隨着新中國城鎮建設的需要,全國興起了「拆城運動」,六安也不例外將城牆大部分拆除,老西門、南門均於此期間被拆毀,部分原城牆舊址改造為道路,其中六安老西門與便儲門之間的城牆遺址被填埋建設為今淠河路部分,今六安解放路部分即為原護城河填埋後所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僅餘兩段古城牆,一位於六安鼓樓街以北,以西,其下部條石,上部小青磚砌就的泄水道依舊存在;一位於六安市雲路街雲路橋北淠河東岸邊,全長140米,其為九十年代後維修。

六安古城牆自建磚牆至抗戰被拆,修城歷史長達560年。新中國建立後,五十年代隨着新中國城鎮建設的需要,全國興起了「拆城運動」,將城牆拆除,改造為道路。僅餘部分斷牆殘垣仍默默向人訴說六安的滄桑。現存雲路橋頭北的古城牆大約150米,北端典型的明代建築特徵,底部條石「丁」字形鋪基,牆體為明代小青磚,南端牆體為倒塌後清代重修,磚上有「道光三年」、「城工」字樣,而城北小學南殘存的古城牆其下部分條石砌就的城基,上部的小青磚砌就的泄水孔依然清晰可見,苔痕斑駁,訴不盡的歷史滄桑。

六安古城牆雖已面目皆非,但多處的修補痕跡凝聚着六安人民500多年修城歷史,省內文物專家們都認為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如今,市政府的老城區改造計劃已進入修築淠河防洪堤工程階段,為加強文物保護,市政府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投資修復雲路橋北側150米古城牆。修復後的古城牆與雲路橋、下龍爪的龍盤石,南北古塔和新建的六安文化牆成為六安老城區的河濱攬勝處。

參考文獻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