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六味齋
圖片來自搜狐

六味齋[1],是一所位於山西太原的中華老字號,現為太原六味齋實業有限公司,主要以經營肉製品和豆製品。

目錄

簡介

六味齋的前身是由山東劉鳳翔與山西太原人劉德山,在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專營熟肉製品的店鋪,當時稱為醬肘子

六味齋雖然在山西太原,但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的北京,它是國內食品行業現存為數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之一。六味齋,這個中華老字號經過一輩又一輩人的努力,一直保持着自開宗立派以來200多年的傳統工藝、傳統風味,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太原人對六味齋情有獨鍾。每當鐘鳴鼎食,六味齋的醬肉始終是太原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因為六味齋老字號品牌,吃的是這個老字號的手藝,吃的是這個老字號的傳統風味。

發展歷史

創店緣起

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兩名舉子:一為魯人,一為晉人,在京趕考名落孫山,盤纏所剩無幾。山東人劉鳳翔與山西太原醬肘花傳人劉德山二人搭夥,在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專營熟肉製品的店鋪,名為天福號。一天夜裡,兩人守灶煮 肉、喝酒聊天,對飲過量,隨之呼呼大睡。一覺醒來,肉已塌爛於鍋中,只好將肉起出鍋來放到盤中放涼後出售。但是看看鍋中已成濃汁的肉湯,棄之又覺得可惜。

於是,他們便將肉汁塗到肉上一併出售。誰知歪打正着,人們食後反覺肉質香嫩爛熟,味道更加鮮美,一傳十、十傳百,顧客盈門,生意火爆。從此,兩人便把這種煮肉的方法沿襲下來,醬肉由此而生。後來,天福號最負盛名的醬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讚譽,遂成為御用貢品。起源於唐代的歷史名吃醬肘花落戶京師,當時稱為醬肘子。乾隆年間,醬肘子即成為宮廷貢品;光緒年間,醬肘子更是成為慈禧太后的每餐必需品。到慈禧太后時,這位「老佛爺」為經常吃到鮮美的醬肘子,賜給送肘人一枚腰牌,作為進宮的通行證。由此,天福號的醬肘子身價倍增。

命名由來

1938年(民國27年)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占北京,為躲避戰亂,天福號在山西太原設立分號。當時的店掌柜盛榮廣帶領三個小徒弟來到太原駐店,店址位於太原市達達巷17號,名為「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太原醬肘花從此「重歸故里」。起號名時,開店的掌柜和夥計們確也費了一番思量。一個說,凡是吃的東西,一般有酸、甜、苦、辣、咸,也就五味俱全了。另一個說:「肉沒有香味,還有甚吃頭?咱們給它來個五味俱全再加一個『香』味,這不就是『六味』嘛!」此時,一個有點兒文化的夥計給「六味」後面加上一個雅氣的「齋」字,便成了「六味齋」。於是,「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的字號由此而生,譽滿京師的宮廷貢品天福號醬肘子到太原落戶,進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店掌柜盛榮廣遷居太原開店,名為「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

1940年改為「六味齋」,遷址至繁華的商業區橋頭街1號(現為柳巷134號)。經營面積擴大為40多平方公尺,人員增至8人。解放前夕,戰火連年,百業凋敝。「六味齋」以其「六味譽三晉,香冠美群芳」的盛譽留存下來,延續至今。

解放之後

1956年,公私合營,更名為「六味齋醬肉店」。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為「太原醬肉店」。1978年,恢復「六味齋」店名。

1982年以來,六味齋的產品曾多次被商業部(中國貿易部)以及山西省、太原市評為優質產品。在太原地區同行業中首屈一指。

1997年,改制成立「太原六味齋實業有限公司」。

2013年,六味齋醬滷肉製品、香腸火腿製品、豆製品、主食、糕點和晉西口牌雜糧,被評為「山西省名牌產品」。同時,六味齋被認定為山西省質量信譽AAA級企業[2][3]。「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也被錄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

參考資料

  1. 老字號六味齋的肉有什麼魔力,太原人搶著買,每日頭條,2016-05-06
  2. 六味齋6種產品被評為山西省名牌產品. 新華網.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3). 
  3. 巾幗代表:六味齋「掌門人」閻繼紅. 網易.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4. 太原六味齋實業有限公司. 新華網. [2014-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