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案故事:墓魄太子止語淨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案故事:墓魄太子止語淨業
圖片來自搜狐網

公案故事:墓魄太子止語淨業,有一天,為了接待遠來的賓客,御廚前來請示是否要屠殺六畜大設宴席宴請貴賓,當時我念及面子,一時疏忽就點頭應許。然而,就因為這一句話,使我死後墮於大地獄中,以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年中,遭煎煮剝皮等罪報,慘苦難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本有眷屬無數、百官群臣和成千上萬的資產,集富貴與享受於一身,可又有誰知道我在地獄裡承受的種種苦痛?又有誰能替我分擔或代受?

原文

久遠以前,在印度的波羅奈國,有一位墓魄[[太子],他天生具有無礙的智慧,能夠知曉自己的宿命,以及過去一切善惡苦樂等事,舉國上下都很愛戴這位智慧圓融的太子。然而,在太子十三歲那一年,卻忽然閉口,一句話都不說,如同木頭人一般。國王和王后見到即將繼承王位的太子,突然間判若兩人、形同木石,心裡非常焦急與擔心。正在苦思之際,國王突然心生一計,派人找了一位知名的婆羅門來替太子看病。心急如焚的國王問道:「太子為什麼不說話了?」

占相的婆羅門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的症狀,便胡亂東扯西掰:「稟告國王,太子相貌雖然端正,但卻身藏禍害,日後恐傷及父母、禍害國家。其次,國王沒能夠再繼續生育兒女,其實都是因為這個惡子的緣故!按照習俗應該要將他活埋,才能保全國家和平,讓國王再生貴子。不然,恐怕國王和國家都將會陷入危難之中!」

國王聽了婆羅門的諫言之後,心中非常憂愁,坐立難安、食不知味,只好召集了王后與大臣們,共同商量這件進退兩難的國家大事…

一個愁苦的夜晚過去了,眾人最後仍做出了艱難的決定:在一處荒郊野外,挖一個深坑將太子活埋。消息傳開後,舉國上下哀痛不已,如同家中失去至親一般。而王后更是傷心欲絕,她淚流滿面地說:「我的兒子命薄、福薄,才會遭遇這種災難啊!」悲傷中的皇后,悉心替太子準備了珍貴的珠寶與華服,差人送往野外,作為最後的陪禮。太子在郊外的途中,心想:「父王、母后和百姓都相信我痴啞了,並且還是個大禍害,他們卻不明白閉口不說話的我,是為了淨化口業、避免造業。如今我被邪人誣害,若再不說清楚,恐怕要危害到更多人。」

於是,墓魄太子拿着瓔珞珠寶及華服,到河水邊沐浴後,穿戴好華服到了挖坑造室的地方。

太子見到工人便問:「你們在這裡做什麼?」

工人見面前是一位舉止得體的貴人,便毫不隱瞞回答說:「我們的太子由於痴聾喑啞,對國家很不吉祥,而國家又不能沒有太子,所以國王採納了婆羅門的建議,命令我們挖洞將太子活埋,這樣王后就能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

墓魄太子聽了之後,就告訴在場的工人:「我就是墓魄!」

工人們全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太子的馬車上查看——太子確實已經不在車內。

他們回過神來又發現,眼前這位「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和藹誠摯,實在不像是危害父母、禍亂國家的人……

在場的工人們起先是只驚訝、懷疑,繼而才驚覺到——自己差點錯手殺害了無辜的太子!大家惶恐地匍伏在地,哀求太子能夠赦罪……

朝中的大臣們火速通報了這個好消息,國王和王后聽了都心生大喜,立刻驅車去迎接太子。國王和王后抵達後,太子趕忙起身,恭敬頂禮,至誠懇切迎接國王和王后。國王和王后看到久違的太子如此舉止安詳,欣喜無比。

國王對大眾說道:「我今日有這樣的太子,實在是令全國人民無上歡喜的好事,我們要重新迎接太子回國,好讓他將來登基,造福國民。」

話畢,太子卻向後退了幾步,懇切地告訴國王:「敬愛的父王,我明白在過去生中,自己也曾經是一位國王,名叫須念。當時,我以仁德治理國家幾十年,向來惠施仁愛、救濟貧窮、奉行諸善,並嚴禁使用殺人兇器,以致全國上下一片祥和、無人怨懟,監獄裡更是一個犯人也沒有,而鄰國也都前來真誠歸順。

但是,有一天,為了接待遠來的賓客,御廚前來請示是否要屠殺六畜大設宴席宴請貴賓,當時我念及面子,一時疏忽就點頭應許。然而,就因為這一句話,使我死後墮於大地獄中,以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年中,遭煎煮剝皮等罪報,慘苦難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本有眷屬無數、百官群臣和成千上萬的資產,集富貴與享受於一身,可又有誰知道我在地獄裡承受的種種苦痛?又有誰能替我分擔或代受?

每當墓魄想起這無量無邊的大苦,就會心寒膽戰、冷汗直流、毛骨聳然,『因一言之失而受眾苦』的因果業報,不時在提醒我。為謹守口業,所以我決定不再開口說話。但是,今日念及父王將會因為偏信邪說而殺害生命,墮到地獄當中受苦,所以我才又開口。

墓魄因為了達這些宿世因果,所以希望往後能如法精進學道修行,永斷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懇請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語畢,天雨香花,帝釋天神歡喜擁護,並當下將太子身上的寶衣化做一縷袈裟。國王在聽完墓魄太子述說過去因緣之後,歡喜贊同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選擇,並說道:「你過去為人國君,勤政愛民,仁德治國,操守高潔,道德崇高,修持了種種善法,只不過說錯了一句話,就招感了無量無邊的地獄苦報。如今我也是一國之主,卻隨順自己的喜好來做事,甚至於不行正道、不行善法,不以正法治國,在我死後,不知要墮到何處受苦啊!」

國王回國之後,便棄惡修善,實施正法治國、愛護百姓的德政,國家從此昌盛不衰、豐衣足食,全國上下一片和樂。

墓魄太子最終也因為精進求道,而圓成佛道,並且廣開法筵接引眾生,普度有情。

當時的墓魄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國王、王后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省思

佛教教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教導人們身口意三業要遠離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念之差使得前世的墓魄太子應許廚師殺生害命,命終之後身陷苦痛地獄,哀淒難忍;於是知曉前世的墓魄太子便攝口謹言,持守清淨口業。而在你我反覆無常、微細紊亂的思緒當中,有太多的「一念之差」,讓我們遠離正念,招感苦果。

因此,唯有心存慚愧,謹言慎行,念念觀照,處處關心一切有情,才能夠不錯因果,修行增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