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利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公眾利益是一個專用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公眾利益是一個集合概念,亦稱「社會利益」、「社會整體利益」。它指的是與個體利益相對應的全體社會公眾的利益或公共利益。如社會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人們公共生活的福利事業,發展精神文明的條件等。
另一種含義是指與政府或官方相對應的民眾的總稱。它是一個非集合概念,可以有公眾個體。在這種含義上,公眾利益指的是與國家、政府利益相區別的民眾的利益,或稱為群眾利益。公眾利益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會計學中,公眾利益的含義是指接受會計職業服務的公民的利益總和。
公眾利益的特徵
公眾利益包含了全面、多元、獨立、平等、不迎合等五大原則。如果其中有一條原則被違反,就意味着公眾的利益被侵害。隨着新聞娛樂化現象而出現的問題是:大眾傳媒的責任感被忽視,嚴肅的新聞原則遭到了商業邏輯的踐踏,公眾利益也受到市場規則的威脅,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公眾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比較
公眾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公共利益是指一定範圍內不特定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它是包括國家利益、階級利益、民族利益、集體利益在內的公共物質利益和精神需要。公共利益在法律上通俗的解釋為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善良風俗也是社會道德。
術語解釋
生產是指一切社會組織將輸入轉換為輸出的過程。也即生產要素輸入生產系統內,經過生產與作業過程,轉換為有形的和無形的產品。而這一輸入—輸出系統就是生產與運作系統。
再生產就是不斷反覆進行的社會生產過程。從企業說,以貨幣形態為起點,轉化為生產形態、商品形態,再以貨幣形態結束。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組織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指導準則,它決定着管理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正確的政策及有效的執行,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