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角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角草

白菖為天南星科植物白菖蒲的根莖。化痰,開竅,健脾,利濕。治癲癇,驚悸健忘,神志不請,濕滯痞脹,泄瀉痢疾,風濕疼痛,癰腫疥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菖蒲

拉丁學名; Acorus calamus L

別稱; 白菖蒲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天南星目

科; 天南星科

族; 菖蒲族

屬; 菖蒲屬

種; 菖蒲

分布區域; 湖北、湖南、遼寧、四川等地

形態特徵

乾燥根莖略呈圓柱形,少數分枝,長5~20厘米,直徑至2.5厘米,外表棕色,有細的縱皺紋,上面節部有三角狀的葉痕,左右交互排列,在節的脊線上通常殘留棕色的鱗狀毛,下部有細根或根痕;去皮的生藥則葉和根的痕跡都不顯著。折斷面灰褐色或暗褐色,組織鬆軟。香氣特異而顯著,味苦而辣。以根莖粗大、表面黃白色、去盡鱗葉及鬚根者為佳。

植物原生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稍扁,分枝,直徑5-10毫米,外皮黃褐色,芳香,肉質根多數,長5-6厘米,具毛髮狀鬚根。葉基生,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4-5毫米,向上漸狹,至葉長1/3處漸行消失、脫落。葉片劍狀線形,長90-100(-150)厘米,中部寬1-2(-3)厘米,基部寬、對褶,中部以上漸狹,草質,綠色,光亮;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側脈3-5對,平行,纖弱,大都伸延至葉尖。花序柄三棱形,長(15-)40-50厘米;葉狀佛焰苞劍狀線形,長30-40厘米;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狹錐狀圓柱形,長4.5-6.5(-8)厘米,直徑6-12毫米。花黃綠色,花被片長約2.5毫米,寬約1毫米;花絲長2.5毫米,寬約1毫米;子房長圓柱形,長3毫米,粗1.25毫米。漿果長圓形,紅色。

花期(2-)6-9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省區均產。生於海拔2600米以下的水邊、沼澤濕地或湖泊浮島上,也常有栽培。南北兩半球的溫帶、亞熱帶都有分布。

分布範圍

主產湖北、湖南、遼寧、四川等地。此外,黑龍江、河北、山西、江蘇、廣東、廣西、安徽等地亦產。

主要價值

別名

泥昌,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泥菖蒲,蒲劍,水八角草、家昌蒲,臭蒲,大葉菖蒲、土蒿蒲。

採集

全年可采,但以8~9月採挖者為良。挖得後,洗淨,除去鬚根,曬乾。亦有在新鮮時切成0.5~1厘米的小段曬乾者。

追本溯源

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大葉菖蒲、土蒿蒲(《四川中藥志》)。

菖蒲(神農本草經)臭蒲(唐本草注),泥菖蒲(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香蒲(上海、浙江、福建),野菖蒲(浙江),臭菖蒲(上海),溪菖蒲、野枇杷、石菖蒲、山菖蒲、水劍草、凌水擋、十香和(福建),白菖蒲(各地),水菖蒲(滇南本草),劍葉菖蒲、大葉菖蒲、土菖蒲(四川),家菖蒲(雲南曲靖),劍菖蒲、大菖蒲(湖北),臭草(北方各省)

化學成分

根莖(干)含揮髮油3.58~7.80%、鞣質0.63~1.05%、維生素C25.19~36.91 毫克%,尚有菖蒲甙(Acorin C36H60O6)、澱粉、棕櫚酸等。根(干)含揮髮油1.77~3.15%。葉含揮髮油0.22~0.89%(干品計算)、維生素C407~628毫克%、鞣質1.22~1.85%。揮髮油的成分很複雜,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細辛醛(Asaryl aldehyde)、細辛醚(Asarone),以及白菖酮(Shyobunone)、表白菖酮(Epishyobunone)、異白菖酮(Isoshyobunone)、菖蒲二醇(Calamendiol)、異菖蒲二醇(Isocalamendiol)、菖蒲酮(Calac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螺酮烯(Acoronene)、菖蒲螺次酮(Acorenone)、 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樟腦、龍腦、白菖烯(Cala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欖香烯(Elemene)、薑黃素(Curcumin)、芹子烯(Selinene)、白菖新酮(Acolamone)、異白菖新酮等。日本菖蒲Acorus calamus L. var. angustatus各部分揮髮油含量為,葉和根莖0.24~0.48%,葉0.10~0.31%,根莖1.18%,從中檢出31 種成分,主要是β-細辛醚(占20.5~75.6%)和順-甲基異丁香油酚(占2.4~4.89%),其他有芳樟醇(Linalool)、反-甲基異丁香油酚、白菖酮、表白菖酮等。

源自

為天南星科植物白菖蒲的根莖。

考證

出自《名醫別錄》;①《本草圖經》:"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葉亦(與石菖蒲)相似,但中心無脊。采之干後輕虛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藥用。但可搗末,油調塗疥瘙。今藥肆所貨多以兩種相雜,尤難辨也。"②《本草衍義》:"菖蒲世又謂之蘭蓀。生水次,失水則枯,根節密者氣味足。有人患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然至頸而止,粘着衣被,曉夕不得睡,痛不可忍。有人教以菖蒲三斗銼,日干之,舂羅為末,布席上,使病瘡人恣臥其間,仍以衣被覆之。既不粘着衣被,又復得睡,不五、七日之間,其瘡如失。" ③《綱目》:"白菖,即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古人以根為?食,謂之昌本,亦曰昌?。其生溪澗者,名溪蓀。""此有二種:一種根大而肥白、節疏者,白菖也,俗謂之泥菖蒲;一種根瘦而赤、節稍密者,溪蓀也,俗謂之石菖蒲。葉俱無劍脊。溪蓀氣味勝似白菖,並可殺蟲,不堪服食。"

功效及作用

藥理作用

1.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 白菖根莖及根中的揮髮油成分及水提取物,能降低小自鼠的自發活動,前者能增強戊巴比妥鈉的鎮靜及睡眠作用,麥角酰二乙胺(Ly-sergii aoid diethylamid)及酚苄明(Dibenzyline)可拮抗之,能增加利血平降低苯丙胺對群居小鼠的毒性,並有鎮痛作用,能防止大鼠電休克,但不能拮抗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驚厥。從中分離出細辛醚和β-細辛醚亦能增強巴比妥類催眠作用,但無鎮痛作用,前者對中樞的抑制作用與利血平相似,表現鎮靜及抑制條件性逃避反應。根莖和根的醇提取液亦有類似作用,能增強麻醉劑的作用。降低苯丙胺(Amphetamine)對群居小鼠的毒性,且不受異丙肼(Iproniazid)的影響。

2.對循環系統的影響揮:髮油、水或醇的提取液能使麻醉動物血壓下降,細辛醚及β-細辛醚亦有中等度的降壓作用,此與迷走神經、腎上腺素能神經及神經節均無關係,在貓可使內臟血管擴張,蛙後肢血管則收縮。水提取物,細辛醚,β-細辛醚對心臟有抑制作用;揮髮油能抑制狗、蛙心率,並能拮抗乙酰靼鹼或烏頭鹼引起的心房纖維顫動以及狗因結紮冠狀血管引起的心律不齊,在貓心電圖上表明傳導時間及反拗期延長,其作用與奎寧丁相似。

3.解痙作用:揮髮油及細辛醚對離體腸管、子宮、支氣管、血管(免主動脈)均有鬆弛作用,並能拮抗乙酰膽鹼、組織胺等引起的痙攣,與罌粟鹼相似,為"向肌性",但均比罌粟鹼弱,揮髮油為罌粟鹼的10%,細辛醚較揮髮油強。有平喘作用,可降低動物因吸入組織胺引起的死亡率;離體氣管及肺灌流實驗,擴張支氣管的作用較腎上腺素弱。

4.鎮咳祛痰:揮髮油對二氧化硫氣體刺激野鼠引起的咳嗽有顯著的止咳作用,用毛細管測家兔氣管的分泌量證實有祛痰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根汁可以增加胃酸分泌,特別是胃酸度下降者。菖蒲甙(Acorin)可興奮味覺,反射性增加胃液分泌。其製劑可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可作為健胃劑。揮髮油在較低的劑量時有驅風作用。

6.其他:揮髮油、水提取液、醇提取液、細辛醚對動物有降溫作用。揮髮油對神經肌肉接頭無影響,在試管內能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體外對多種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有抑制作用,但也有報道揮髮油用至1毫克/毫升亦不能抑制上述二種細菌,而10克/毫升卻能抑制結核桿菌。醇提取液有抗真菌作用,有謂可作驅蟲劑及殺蟲劑。

功效主治

1.開竅化痰:石菖辛苦溫、芳香清爽。辛能行散、苦溫化濕、芳香開竅。入心脾經,可開鬱閉之心竅,醒昏蒙之神志、化失運之痰濕,故有開竅化痰之功。常用於痰涎壅閉,神志不清等證。

2.健脾利濕:本品苦溫勝濕,入脾經,則健脾利濕常用於濕滯痞脹,泄瀉痢疾等證。

3.健胃消積:《嶺南採藥錄》曰:白菖"健胃除濕"。《貴州民間方藥集》則曰:"助消化,消積食。"本品辛苦濕,氣芳香,入胃經,故有犍胃消積之功。若因暴飲暴食,或飽食太過,或硬食難化,以致腸胃呆滯,不能運化,食停腹中,而症見:脘滿腹脹,喛腐吞酸,噁心嘔吐,厭惡飲食,痛甚欲烈,大便或秘或瀉。瀉後痛減,舌苔厚膩,脈象滑實。可選用白菖,健脾胃,消積食,則諸證自愈。

4.散癰消腫:本品辛散溫通,《東北藥植志》曰:"散癰腫"。有散癰消腫之功效。可用治癰腫,牙痛等證。如《吉林中草藥》中,即選用本品,治癰腫初起。內服外用均可。

5.散寒除痹:白菖芳香辛溫,溫可祛寒,辛香散濕,入脾胃二經。則可升發脾胃之氣而除風寒濕痹。若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關節不可屈伸,運動受限。舌苔白,脈弦緊。以及風寒濕邪襲人經絡肌表,痹阻經絡所致。可用白菖治之。

6.殺蟲止癢:本品味苦、苦能燥濕殺蟲而止癢。《名醫別錄》曰:"主食消蟲。"陶弘景曰;"去蟲、斷蚤虱。"《嶺南採藥錄》亦曰:"煎水洗疥癩。"故可用本品,治疥瘡、蚤虱、濕瘡等證。內服外用均可。

7.鑑別應用:白菖、遠志皆能入心開竅,但遠志交通心腎而補心益腎,偏用於驚悸、善忘、失眠、失神。白菖開竅、宣氣、除痰而益心肝,偏用於痰氣迷心,耳聾、目瞀、失語。

藥物配伍

1.配遠志: 白菖芳香、辛散、能化痰開竅、寧心安神。遠志辛散、苦泄、溫通。能交通心腎、安神益智、且能散郁化痰。二藥配伍、相須為用、共奏開竅散郁、強腦醒神之功。如《山東中草藥手冊》中選二藥配伍,治健忘、驚悸、神志不清。

2.配鬱金:開竅解郁。主治:痰熱蒙閉心竅之驚癇,癲狂,神昏澹語,苔垢膩。氣滯血瘀、絡通閉阻之胸痹。白菖芳香可開通心竅,宣氣除痰以醒腦清神。鬱金辛散苦降,行氣解郁、能清心熱而開心竅,活瘀血而化痰濁。二藥配伍,芳香祛濁,開竅解郁、宣痹止痛。用治邪熱入,或熱痰濁蒙蔽心竅之神昏譫語,驚狂、癲癇諸症有效。惟此藥芳香開散,對心氣虛者,用量不可太過,以免耗散人體正氣。

3.配皂角:皂角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開竅之能,內服有強烈祛痰作用;白菖芳香開竅,化痰宣壅。二藥合用,開竅通關,對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屬於實閉之症,可用二藥研末,吹鼻取嚏,以促甦醒。

4.配靈磁石:白菖芳香化濁、化痰開竅,以入心經為主。靈磁石益腎養肝,聰耳明目,平肝潛陽、重鎮安神、以入腎為主。二藥合用,交通心腎、一鎮一開、益腎平肝、聰耳明目、開竅效果佳。用治陰痿陽亢,頭暈頭痛,心悸、煩燥,失眠、或陰虛火炎之耳鳴、耳聾、目花。

5.配蟬衣:白菖芳香辟穢,化痰開竅;蟬衣輕清升散,疏散風熱。二藥配伍,散風熱,開清竅,並走於上,治風熱夾痰,阻塞清竅的耳聾有效。

6.配神曲:白菖芳香化濁,健脾除濕。神曲開胃健脾,兼有發散之功。二藥合用,化濕和中,既去濕又導滯。如《山東中草藥手冊》載:以二藥配伍,治腹脹、消化不良。

白菖的藥用價值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洗淨,稍浸泡,潤透,切片,曬乾。

性味

性味:苦辛,溫。

①《別錄》:"味甘(一作'甘辛,溫),無毒。"

②《上海中草藥手冊》:"苦辛,溫。"

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化痰,開竅,健脾,利濕。治癲癇,驚悸健忘,神志不清,濕滯痞脹,泄瀉痢疾,風濕疼痛,癰腫疥瘡。

①《別錄》:"主食諸蟲。"

② 陶弘景:"主風濕咳逆,去蟲,斷蚤虱。"

③《本草圖經》:"搗末,油調塗疥瘙。"

④《嶺南採藥錄》:"健胃除濕,煎水洗疥癩。"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助消化,消積食,止腹痛,治痢疾,又治風濕疼痛。"

⑥《東北藥植志》:"散癰腫。"

⑦《上海常用中草藥》:"鎮靜安神,化痰,健胃。治癲癇,耳鳴,聽覺不靈,胸腹脹悶。"

⑧《吉林中草藥》:"芳香通竅,和中辟濁。治神昏,耳鳴,健忘,濕滯氣塞。"

用法與用量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裝膠囊。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

宜忌:陰虛陽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白菖的選方及臨床應用

選方

①治健忘、驚悸、神志不清:菖蒲三錢,遠志三錢,茯苓三錢,龜版五錢,龍骨三錢。共研細末。每次一錢五分,每日三次

②治腹脹,消化不良:菖蒲、萊菔子(炒)、神曲各三錢,香附四錢,水煎服

③治痢疾,瀉黑水,里急後重,頭昏眼花:水菖蒲根一錢,切細,冷開水吞服,一次服用,連用二劑

④治癰腫初起:菖蒲一兩,獨活五錢,白芷五錢,赤芍五錢,紫荊皮三錢。研細末,取適量藥末同蔥心搗成糊狀,敷患處

⑤治牙痛,牙齦出血:菖蒲適量,研末,外搽

⑥治小兒疝氣,偏墜,陰部濕瘡:菖蒲煎水,洗患處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據150餘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0%上下,顯效率達45~50%左右。對咳、喘、痰、炎均有一定療效。一般起效時間在服藥後3~6天,快者1~2天;且療效比較持久,不少治癒病例經冬季考驗,未見復發。實踐中觀察到,臭蒲製劑對虛寒型療效較好,痰熱型較差;單純型療效略高於喘息型;療程增加,顯效率明顯上升,而復發率降低,但有效率卻變化不大。

製劑及用法:一膠囊.每粒裝臭蒲根粉0.3克。每次2粒,日服2~3次。二注射液:每毫升相當臭蒲根生藥1克。每日1次2毫升肌肉注射。均10天為一療程。初步觀察,注射劑似較口服製劑效果為好;但口服製劑加用其它藥物組成複方治療,則療效有所提高。副作用:口服製劑偶見噁心、嘔吐、腹鳴等胃腸道反應,停藥後可自行消失。

治療化膿性角膜炎:取臭蒲根2兩(干品),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去渣過濾,調整pH值呈中性;或用臭蒲根5兩,經水煎、過濾及乙醇反覆處理,調整pH至7。均經高壓滅菌。用於點眼,每日3次,每次2~3滴;或行眼浴每日1次,每次10分鐘。共治角膜潰瘍、樹枝狀角膜炎、角膜灼傷等27例,治癒24例,無效1例,未觀察2例。多數在2~6天內治癒。實踐證明,本品對促進組織新生,加速潰瘍面的癒合,作用較明顯。

治療菌痢、腸炎:取鮮根切片曬乾,研成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次3粒(小兒減半),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煎服易產生噁心嘔吐反應。治療420例,效果顯著。[1]

參考文獻

  1. 八角草是什麼,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