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角茴香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角茴香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八角茴香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llicium verum Hook.f.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冬二季果實由綠變黃時採摘,置沸水中略燙後乾燥或直接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有炒法(《博濟方》),並有略炒(《蘇沈》)和「炒令香透」(《普本》)之分。明代增加了酒炒(《局方》)、鹽炒(《普濟方》)、鹽酒炒(《蒙筌》)、鹽水浸炒(《回春》);清代則沿用宋代和明代的方法;並提出了「八角茴香入下焦藥鹽水炒用」(《害利》)。

【現代炮製方法】

  1.八角茴香: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八角茴香:取淨八角茴香,置熱鍋中,用文火加熱,炒至較原色稍深,取出放涼。   3.鹽炒八角茴香:取淨八角茴香,用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吸盡,置熱鍋中,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八角茴香每100kg用食鹽2kg。

【飲片性狀】

八角茴香呈車輪形,由8瓣聚合而成;每瓣(每個瞢莢果)均向上開口或不開口,呈小艇狀;星狀排列在中軸上而形成聚合果。外表面紅棕色,有不規則皺紋,頂端呈鳥喙狀;成熟時腹面(上側)多開裂,內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澤,質硬而脆;每個蓇莢果內含種子一粒,呈扁卵圓形,種皮黃棕色或紅棕色,平滑光亮,尖端有種臍,胚乳白色,富油性;氣芳香,味辛、甜。炒八角茴香表面顏色較生品稍深,辛味稍弱。鹽八角茴香顏色較生品略深,辛味稍弱,味甜微咸。

【質量標準】

八角茴香含揮髮油不得少於4.0% (ml/g),含反式茴香腦不得少於4.0%。

【炮製目的】

八角茴香味辛,性溫。歸肝經、腎經、脾經、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能。   生八角茴香臨床常用,長於溫散寒邪,理氣止痛。常用於胃寒嘔吐,脘腹冷痛,亦可用於寒疝疼痛。炒制後辛味減弱,偏於甘溫,擅長祛寒止痛;鹽制辛味減弱,並能引藥下行,偏於溫暖肝腎,理氣止痛。二者均可用於虛寒腰痛,疝氣疼痛,寒濕腳氣;但炒八角茴香治虛寒腰痛和寒濕腳氣作用稍強,鹽八角茴香治疝氣疼痛之力略勝。《本草輯要》云:「炒黃用,得酒良。得鹽則人腎發腎邪,故治陰疝。」

【應用選擇】

  1.生用   (1)胃寒嘔吐:治中氣虛弱,脾胃受寒,嘔吐,腹痛或腹瀉,常與人參、白朮、炮姜、吳茱萸、炙甘草等同用,具有溫里散寒,補氣調中的作用。   (2)脘腹冷痛:常與沉香、附子、炮姜、肉桂等同用,能溫陽祛寒,暖脾調中,用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或攻痛上逆。治療寒疝疼痛,其用法與制八角茴香相似。   2.制用(炒八角茴香及鹽八角茴香)   (1)虛寒腰痛:本品微炒研末,飯前用酒或鹽湯沖服,或配糯米炒熟後裝袋外敷痛處,冷後即換,能溫經散寒而止痛,用於虛寒腰痛。若下元虧損較甚,伴有夢遺滑精者,可與鹿角膠、鎖陽、補骨脂(鹽水炒)、杜仲(鹽水炒)、龍骨(煅)等補腎藥同用,治下元虧損,夢遺滑精,目眩耳鳴,腰膝酸痛,四肢無力等,具有溫腎助陽作用,如鎖陽固精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2)腳氣:常與地龍(去土、炒)、川烏頭(去皮、炮尖)、烏藥(銼)、牽牛子(炒)等分,研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鹽湯送服15粒,1日2次),治療腳濕氣,如茴香丸(《腳氣治法總要》)。   (3)寒疝疼痛:常與沉香、蓽澄茄、川楝子、木香、荔枝核等同用,具有暖肝散寒,理氣止痛作用;寒甚者可加附子、吳茱萸。亦可與川楝子(炮、去核)、蓽茇、木香等同用,治寒疝疼痛,外腎腫脹冷硬,能散寒理氣止痛,如三增茴香丸(《三因》)。   (4)睾丸偏墜:常與小茴香(鹽水炒)、橘核(去殼研,壓去油)、炒山楂肉同用,如香橘散(《張氏醫通》)。

【現代研究】

八角茴香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反式茴香腦、黃酮類和莽草酸等化合物。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能減少小鼠扭體的次數,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溫浴法試驗結果也表明,八角茴香提取物對小鼠疼痛反應有抑制作用,給藥後20分鐘、60分鐘痛閾潛伏期明顯延長,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與阿司匹林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通過實驗提示從八角茴香中提取到的莽草酸物質對小鼠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採用微量稀釋法檢測了八角茴香揮髮油的體外抗念珠菌活性,並以氟康唑作為質控藥物,結果表明八角茴香揮髮油對幾種常見致病性念珠菌均較敏感,各菌種間MIC值及MCF值差異均無顯著性,可見八角茴香揮髮油不僅對白念珠菌、熱帶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有抗菌作用,也同樣對唑類不敏感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有程度相似的抗菌作用,在聯合抑菌實驗中兩種藥物對測試念珠菌大多表現為協同或相加作用,未發現拮抗作用。

【附】

文獻摘錄:「茴香一兩,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稱」(《奇效》)。「青鹽水拌炒,人腎經」(《仁術》)。

【總結】

八角茴香從宋代開始炒用,以後雖然出現了其他炮製方法,但炒法一直是炮製方法中的主流。對炒法的火候也提出了不同要求,有略炒、炒香、炒黃、炒至煙盡等。炒制工具方面,《普濟方》提出了「銀石器內隔紙炒香」和「不可犯銅鐵器」的要求;《串雅內編》則要求「入坩器內,淹一周時,慢火炒之」。在炮製目的方面,除對鹽制有記敘外,其他方法的炮製作用均未說明。現今全國各地,八角茴香基本上都生用,只有極少數地區炒用。至於鹽製法,從《中國藥典》到地方規範均未收載。在臨床應用方面,不論用於腎陽不足,胃腹冷痛,疝氣疼痛,古方中均有生用或炒用的;只有治療疝痛的少數方劑用鹽製品。現今臨床處方及中成藥方劑均以生用為主,但有少數溫補腎陽的中成藥方劑用鹽製品。   生品、炒製品及鹽製品的區別是:生品其性辛溫,既能溫陽以扶正,又芳香辛散,能散外侵之寒邪,並理氣而止痛,故為臨床常用;炒後芳香辛散作用減弱,以甘溫助陽而扶正為主,故多用於虛寒證,並常與補益藥同用;鹽制引藥下行,長於溫暖下焦肝腎,故多用於疝氣疼痛和腎陽不足的遺精陽痿等方中。古法中的酒制能增強八角茴香溫散寒邪的作用,現已棄而不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1]  

【炮製方法】

1.八角茴香《普濟方》:「水淘去土,揀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八角茴香《本草品匯精要》:「細銼,火妙用。」現行,取淨八角茴香,置熱鍋中,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放涼。 3.鹽八角茴香《普濟方》:「用鹽炒,去鹽不用。」現行,取淨八角茴香,用鹽水拌勻,悶至鹽水被吸盡,置熱鍋中文火炒干,取出,放涼。八角茴香每100kg,用食鹽2kg。

【飲片性狀】

八角茴香呈車輪形,由8瓣聚合而成。外表紅棕色,內表面淡棕色,質硬而脆。種子卵圓形,黃棕色,平滑光亮。氣芳香。味辛、甜。炒八角茴香顏色加深,辛味稍弱。鹽八角茴香顏色加深,辛味稍弱,味甜微成。

【質量要求】

八角茴香含揮髮油不得少於4.0%(ml/g)。

【炮製作用】

八角茴香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功。生品長於溫散寒邪,理氣止痛。常用於胃寒嘔吐,脘腹冷病,亦可用於寒疝疼痛。炒後辛味減弱,偏於甘溫,擅於祛寒止痛。鹽制辛味減弱,能引藥下行,偏於溫暖肝腎,理氣止痛。兩種製品常用於治療虛寒腰痛,如鎖陽固精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治療寒疝疼痛,如三增茴香丸(《三因方》)。《本草輯要》有「炒黃用,得酒良。得鹽入腎發腎邪,故治陰疝。」

【炮製研究】

八角茴香從宋代《博濟方》開始炒用,以後雖然出現了其他炮製方法,但炒法一直是主流炮製方法。《局方》凡使用舶上來者,淘洗令淨,卻以酒浸一宿,漉出曝干炒過用。如緩急,只炒過用亦得。《普濟方》用鹽炒,去鹽不用。古代以炒法為主,現今全國各地基本上都生用,只有少數地區炒用。在溫補腎陽的方劑中亦有少數用鹽製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