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月十四夜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月十四夜月》

作品名稱:《八月十四夜月》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范仲淹

《八月十四夜月》是宋代詩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原文

作品賞析

秋風送爽,皓月當空,最容易引起遊子的懷鄉之情。自古以來,圓月成了無數文人墨客所歌詠的對象,以寄託幸福、美滿的希望。賞月詩如同一道風景線林立在中國古典詩苑裡。這類賞月詩多以寫景取勝,在景中寓情。這首詩則與傳統寫法頗有不同:它重在言理而兼以抒懷。難能可貴的是,它能在平淡、暢達的語言中說理,毫無生硬、呆板之氣,是宋代哲理詩的典範之作。

首聯用散文化的語言,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中秋前夕,月已將圓而未全圓的景象。按常規寫法,當運用華麗詞藻濃墨重彩寫月圓之美。范仲淹卻僅用「光華」二字言簡意賅,高度凝練。至於何等「光華」,作者用反問語「豈不」二字來加強語氣,給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月光如練,本是賞月的最佳時光。讀下句「賞宴尚遲遲」才恍然大悟:原來今日才八月十四,而八月十五才是人們賞月的固定時刻。疊字「遲遲」蘊含着十分複雜的情感,既有面對今宵似乎略有欠缺的月景流露出的一絲遺憾,也有對自己政治改革事業未能盡如 人意的惆悵和感喟。

頷聯緊承首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的人們渴望萬事得全的美好願望,「天意將圓夜,人心待滿時」,這種祈盼往往用八月十五的圓月來代表。雖是濃縮現實的一種心理,也是詩人在自我寬慰。

人的願望總是美好的,當憧憬未來時就會明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不能事事盡如人意。儘管人們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內心仍常充塞着無以名狀的失意。如同今晚的月光,雖千里共照,美不勝收,也還使人產生惆悵之情。「已知千里共,猶訝一分虧」,一個「訝」字與「遲遲」互映,巧妙地展示人們面對美景欲罷不能又略帶惆悵的矛盾心理。

最後一聯,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是這首詩的落腳點:人生在世,萬事不必刻意追求,而應遵循客觀規律,真正做到豁達,不受世俗羈絆。「來夕如澄霽,清風不負期」,在這裡,作者用淡淡的彩筆,抹上幾許亮色,又帶來幾縷涼風,「澄霽」、「清風」與「光華」相呼應,便使整個畫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麗,陣陣秋風又給惆悵的情懷平添了幾分爽意。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2]

范仲淹古詩詞作品: 《九日·欲賦前賢九日詩》 《岳陽樓記》 《江上漁者》 《漁家傲·秋思》 《諸暨道中作·林下提壺招客醉》 《定風波·羅綺滿城春欲暮》 《送何白節推宰晉原》 《河朔吟·太平燕趙許閒遊》 《蘇幕遮·懷舊》 《書扇示門人》[3]

參考資料

  1. 八月十四夜月, 古詩文網,
  2. 「范仲淹」詩詞全集(313)首), 詩詞名句網,
  3. 八月十四夜月, 古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