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峰崖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於隴南市西和縣石峽鎮高燈村。石窟鑿建於距地面160米的一處長約60米,高4米;15米的天然岩穴內,岩穴僅有一條依崖壁開鑿的棧道與山樑相連。現存窟龕為唐代,各類泥塑造像70餘身,壁畫約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對於研究唐宋以來隴南地區民間雕塑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以及明清以來隴南地區佛教傳播情況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2007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八峰之中,有一相對高度約200多米的山峰,山腰有一高約15米,長約60米的天然洞穴。穴內原有殿宇14間,造像200餘身。1960年因火災,木建築全部焚毀,現僅存殘損造像90餘身和部分壁畫,明萬曆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五塊。 八峰崖石窟共14龕,分上下兩層,上層10龕,下層4龕。保存有宋、元、明、清的造像。特別是第10龕高約4米的明代彌勒佛,造像精細,神情生動,表情逼真,保存完好,可與麥積山周時作品媲美。八峰崖石窟,古稱石龕。唐肅宗乾元二年,杜甫從天水赴成縣途中所作的:「……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雲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苦雲直竿盡,無以充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石龕》長詩就是指的這裡其中一崖高度約200米,山腰有天然岩穴,高約15米,深60米,稱峰腰崖石龕。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579年經隴南入蜀由天水赴成縣,途徑此地作詩曰:「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後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雲梯,為官采美箭,五步共梁齊。苦雲直竿盡,無以充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

評價

八峰崖石窟高崖岩壁上,僅有一線棧道可通。洞窟內原有石窟14間,造像200餘尊。1960年因火災,木建築全部焚毀,現僅存殘損造像90餘尊和部分壁畫,明萬曆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五塊。始建年代無考,據窟內明代碑刻資料記載,明以前窟龕建造已臻完善。全窟14龕,分上下兩層,上層10龕,下層4龕。據考證,窟中塑像和壁畫大部分為魏晉時作的,屬國家級文物。崇山峻岭中的八峰崖位於隴南西和縣城東南32公里處的石峽鎮境內,因有八座石峰而得名,與仇池山相望,登高俯瞰,群山間八峰突起刺天,飛崖凌空辟霧,故名八峰崖。早在1300多年前,就享有盛名。是誰悄然創造了這一藝術奇蹟,仍是個謎。[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