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獎溪義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獎溪義渡為台灣嘉義市之古蹟,公告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2月26日。八獎溪即是八掌溪古名[1]康熙年間在諸羅山以南共有五個渡口,八獎溪渡口是最東的一個,與最西邊的水堀頭渡口同為兩大要津。道光年間八獎溪渡口改為義渡,直到日治大正年間興建吊橋後才被取代,而後因交通量日大而於橋東興建水泥橋「忠義橋」。該吊橋日後因年久失修,已經拆除。

沿革

八獎溪渡原為民營私渡,自嘉義縣城南門出城後,經南門田仔(今嘉義市宣信街)、草地尾(今嘉義市芳草里),過諸羅山大圳橋(即草地尾橋)後便能抵八獎溪畔,渡河後可往南至今台南白河或往東南前往阿里山。

由於民營私渡收費不一,甚至有人會趁機勒索,當地士紳遂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購田收租,以租金作為聘僱船夫的經費來免費擺渡,而後於該年十月立〈八獎溪義渡碑記[2]〉於北岸為記。

進入日治時期後,為防止義渡田產被沒收,遂由郭標及中埔莊長林干負責田產管理。後來到了大正十二年(1923年)時,因交通量日增,筏渡難以負荷且常受天候影響,遂建鐵線吊橋取代渡口,而橋樑的維修經費則來自原有田產租金。但在昭和六年(1931年)建了白鷺橋(今吳鳳南路的軍輝橋)後,鐵線橋的重要性漸被取代。之後在昭和15年(1940年)曾重修鐵線橋,而立「八獎溪義渡鐵線橋」碑為記。

二次大戰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鐵線橋不堪負荷,鐵索斷裂而造成嚴重事故,當年遂立即重建,同時興建義渡護岸以及刻石立碑,此後更經常維修或重建。然而鐵線橋終無力負荷日增的交通量,而在橋樑東邊興建「忠義橋」。忠義橋興建後,鐵線橋便日漸沒落,終至封橋拆毀。

視頻

八獎溪義渡 相關視頻

【2020中國公益映像節】百年義渡
百年義渡:恩施萬家四代人義務擺渡,堅持142年不收一分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