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大碑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大碑林

八大碑林分別為:西安碑林,孔廟碑林,龍門石窟碑林,涪陵碑林,浯溪碑林,焦山碑林,藥王山碑林,地震碑林。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始建,是為保存唐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歷代都有增添,現有六個陳列室、六條遊廊和一座碑亭。自漢迄清,這裡薈萃各代名家手筆,是我國一座宏偉的書法藝術寶庫,有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陽冰、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的手筆刻石,又有宋元明清的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林則徐等名家墨跡。碑刻11700餘塊。碑頭、碑側、碑座上浮雕、線雕、減地雕的各種花紋,成為美術工作者借鑑的藍本。碑文內容保存了各種史料,實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始建,是為保存唐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而建立的碑石集中地,歷代都有增添,現有六個陳列室、六條遊廊和一座碑亭。自漢迄清,這裡薈萃各代名家手筆,是我國一座宏偉的書法藝術寶庫,有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陽冰、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的手筆刻石,又有宋元明清的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趙孟頫、董其昌、林則徐等名家墨跡。碑刻11700餘塊。碑頭、碑側、碑座上浮雕、線雕、減地雕的各種花紋,成為美術工作者借鑑的藍本。碑文內容保存了各種史料,實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1]

龍門石窟碑林

龍門石窟碑林與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並稱為我國的三大碑刻藝術中心。龍門石窟中的歷代造像題記多達3600餘品,其中以「龍門二十品」最負盛名,是學書法者尋訪的對象。龍門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刻有「造像記」,造像記的書法絕妙,特別是北魏書法遒勁有力,頗多變化。清中葉以後,有人在北魏造像記中選取「始平公」、「楊大眼」、「魏靈藏」、「孫秋公」等20種,拓本傳布,這就是有名的「龍門二十品」。

涪陵碑林

涪陵碑林又稱「水中碑林」,位於四川省涪陵城北的長江江心的一段天然石樑上,共長1600米,寬10餘米。每當枯水季節,石樑便露出江面,形似白鶴,故稱「白鶴梁」。其上之石刻始於唐代,歷經數朝,延續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石樑上有古今書法家和名人學士題刻163處,其中有水文價值的題刻108處,它們記錄了唐以來72個年份長江枯水水位的歷史資料,其書法、水文價值都很高。

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位於湖南省祁陽城西南約5公里處,藏有歷代碑刻700餘塊,至今尚存400餘塊,主要有季康、黃庭堅、袁滋、瞿令問、皇甫堤等名家的手跡刻石,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被稱為「摩崖三絕」的「大唐中興頌碑」了。該碑的高、寬各為4米多,碑中有字長寬約0.2米,鎊刻在高台絕壁上。碑文為元結在唐代上元年間所撰,全文為180字。碑書系顏真卿所寫,筆暢墨酣,骨骼雄奇,後人曾對之有「魯公遺墨此第一」的讚譽。

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位於江蘇省鎮江市的江心島上,有「江南第一碑林」之譽。現存歷代碑刻400多塊,其中尤以被世人尊為「大字之祖」的南梁名刻《瘞鶴銘》最令人神往。

藥王山碑林

藥王山碑林位於陝西省耀縣藥王山(原名碧玉山)。山上建有藥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廟,廟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內容,山上還有紀念孫思邈碑碣百餘通。

地震碑林

地震碑林位於四川省西昌市東南的滬山光福寺內,有記載地震過程的碑刻百餘通。碑刻詳細地記載了西昌及周邊地區歷次地震的發生時間、範圍、影響等情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