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仙山大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仙山大佛高32米,被《中國大百科全書》列入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原本排名世界第三,後因阿富汗的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立佛像被戰火摧毀後,便成為世界第一立佛。[1]

中文名稱: 八仙山大佛

地理位置: 宜賓市屏山縣龍華古鎮

高 度: 32米

成 就: 世界第一立佛

同步報道

龍華鎮,自古以來的軍事重鎮。宜賓市屏山縣龍華鎮,自古以來是一個軍事重鎮,更是彝漢兩族在川的爭奪地。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親率大軍由此必經之地開進涼山(這裡離涼山雷波縣、馬邊縣很近),渡金沙江入雲南。後來,諸葛亮又率大軍南征孟獲,在戎城一箭退南蠻於涼山。龍華人的先祖,就是蜀漢降服孟獲後一支留守或被遺棄的軍隊將士。地方志載,明代朝廷在龍華設驛,為馬湖府要衝。清初在龍華設守備(正五品武官),雍正年改為都司(正四品武官),咸豐元年(1851年)在此設平安營,建都司衙門,屯駐軍士,修建城牆和城門。至今,古鎮尚保留有兩座寨門。這些不斷加強武裝力量的舉措,也將大量來自成都的官兵帶至龍華鎮,後來,甚至在語言上也慢慢成了這個地域的主導人群。我們發現,今天龍華鎮居民的口音與周邊川南人迥異,聽起來竟有幾分成都腔。

鎮上,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禹王宮尚保存完好,主殿台基兩側的七幅高浮雕栩栩如生,「趙匡胤洗馬救駕」、「三英戰呂布」、「長板坡」等,向世人講訴着那一段段金戈鐵馬的往事。 古時龍華鎮是一個有名的驛站和老碼頭,千百年來,騎馬坐轎、肩挑背馱和撐船裝貨之人絡繹不絕,他們車馬舟船勞頓之時,便能看到鎮上飄揚着一個大大的「酒」字,大夥迫不及待步入酒家,打個「寡單碗」,一口喝下。少許,四肢和軟,精神大振。

鎮上有一座廊橋,舊時名靖虹橋,修建於光緒辛丑年,當地人稱為涼橋。橋長約40米,寬約5米。這座橫跨在小龍溪上的橋,貌似貴州侗鄉式樣,廊樑上懸掛着「虹貫霞蔚」「物華天寶」「赤虹貫日」「清風明月」匾額,為這個著名的古驛站、古碼頭平添了不少詩意。

位置變動

在宜賓市屏山縣龍華古鎮海拔891米的山峰上,一尊神秘的大佛,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遊客。據了解,自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無情摧毀後,這尊32米高的八仙山大佛,就從世界第三立佛變成了世界第一立佛。

然而,站在大佛腳下,遊人僅能從佛像外形上看出一點造型風格,究其修建年代、表達寓意均無從知曉。諸多謎團尚待人解開。與此同時,從其世界唯一性的造型上看,也有相關專家初步分析,這尊佛像可能與少數民族有關。

世界第一立佛

從宜賓市區出發到屏山縣龍華古鎮,驅車需要3個半小時。鮮為人知的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正位於龍華古鎮西面的八仙山上。海拔891米的山峰,像一道高聳入雲的屏障,常年白雲纏繞,仿若仙境。山頂還有一望無垠的茶園風光,可觀雲海日出,遠眺老君山,近觀五指山。人們經場鎮拾級而上,通往八仙山頂的道路滿目蔥鬱,遊人穿梭在竹林中,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每日清晨,身着短袖、背心的當地人,習慣於快步登山,1769步石梯路,一個多小時就能往返。但對於遊客而言,徒步攀登千餘步石梯,足夠花費1個小時。

關於八仙山來由,相傳,八仙雲遊天下時,鐵拐李因身感疲乏,邀約眾仙在此短暫歇息。眾仙落座,這才發現四周風光迤邐、秀色宜人,待其依依不捨離去後,山體立即留下八個印子,八座山峰凸現,所以叫做「八仙山」。又因清初馬姓避難時在此修築,別名「馬家寨」,又名「慈雲岩。」而八仙山大佛所建之處,正是八座山峰的主峰。遊人登山到達山頂處,可見用深浮雕手法鑿成的釋迦牟尼立像一尊,高32米,雄偉莊嚴。大佛面視東方,《中國大百科全書》開列的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榜上有名。但問及何時興建,何人雕造,均無人知曉。

大佛已傲立

緊鄰八仙山大佛的右側,「丹霞洞」三字格外顯眼,「玉皇洞」「遇仙橋」,一系列相對小型的神仙塑像,也和大佛連成了整體。據介紹,除立佛之外,這裡還有成於1841年道光辛丑年,與立佛緊鄰呈T字形排列的丹霞洞石窟群,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石壁宏開,天自當年儲佛地;道源一貫,人從此日仰神功。」丹霞洞中門前,一副看似普通的對聯,卻暗藏諸多深意。屏山文化人分析,大佛身世或與此有密不可分的關聯。陳長春回想,在此幾年前,曾有一波崇尚佛教、道教人士在八仙山上爭論,是先有佛還是先有「道」。在其久久爭執不下時,陳長春一語道破,丹霞洞前的那副對聯早已將此說明。大致意思為:丹霞洞開壁修建時,大佛已經在此,而丹霞洞修建後,不僅能讓後人瞻仰佛家精神,也能感受道家諸神之神聖。而在「丹霞洞」門匾上,依然清晰可見道光辛丑年,翰林院出身知敘州府事張日晸的落款。為此,人們推測八仙山大佛至少在清代早期及更早時間就已修建。專家也結合大佛塑造風格分析,其造像與明代佛像風格相似。

另外,玉皇洞有分別由四個日月組成的一副怪聯,此聯怪字有多種讀法,均可在《集韻·元韻》《改並四聲篇海·日部》引《對韻音訓》、《字彙補·月部》《字彙補·日部》《改並四聲篇海·月部》引《搜真玉鏡》、《字彙補·月部·篇韻》等書籍上查到。在大佛左側不遠處,陳長春及當地文人還發現了丹霞洞真正創始人,墓穴內同樣有石刻佐證,「開創丹霞洞道王教應塋宅」。儘管許多當地人對八仙山大佛了解甚少,但是大家對於修建丹霞洞的王道人,還是相對比較熟悉,一些年僅十幾歲的孩子,在父輩的影響下,也熟知王道人墓穴之處。而不幸的是因為時間的久遠,加之早前保護不當,其墓穴先後被盜多次,僅剩下空空如也的一間墓室,以及入口對應牆面刻下的文字。

無頸無腳

「大佛為何無頸無腳。」對於大佛無腳一說,當地專家學者也曾分析,或為未完工之作。因為在其大佛下方有多道規則圓孔,應為修建時搭廂的廂架孔,造像時從上面往下雕鑿,廂架撤完,工程完工,給現在房屋修建程序剛剛相反。而究其為何未造完,無法查閱相關資料,或與戰亂等因素有關。「我們知道佛像的造型都是根據一定的儀軌來造的。就是說,不同的佛像,它就有不同的儀軌。」陳長春介紹,但是,龍華這尊佛像,與全國各地的佛像都不一樣,比較獨特,他有許多玄機等待我們去解答。

最明顯的有五大特徵,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員胡文和先生所說:大佛一是沒有唐代佛像頭部的高肉髻,水滴狀的耳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兩耳垂肩,這尊佛像是典型的招風耳。二是它的肩上沒有哲那環和搭鈎。三是頸上沒有三道頸線,一個頭像直接放在肩上。四是戴手鐲。因為按照佛教的儀軌,佛像是不戴手鐲的,只有菩薩才戴有手鐲。因此,專家們推斷,造像者大概是想作為他的一種想法,把這個觀音菩薩的手鐲移到了大佛手腕上,這倒也是一個創造。另外,腰上系一短裙,猶如婦女做飯時的圍裙一般。

綜合上述,一些專家認為龍華立佛顯得不倫不類,從整體上來說,它是一尊釋迦牟尼或者接引佛,但細細一看,既不像佛像,也不像菩薩。不過正因為這樣,他才具有世界唯一性。 初步分析,這尊佛像可能與少數民族有關,或者說它在向我們暗示什麼。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歷史上這種事情並不鮮見,把佛像或者菩薩視為某人的化身,再把自己塑造在另一個地方,這就是文物學上所說的供養人。但是,因為此佛像還未完工,所以供養人自己棲身的地方自然還未來得及雕鑿,便與佛像同時留下千古之謎。

視頻

八仙山大佛被評為世界十大佛像之一 周圍居民對大佛 竟一問三不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