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蠍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全蠍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全蠍為鉗蠍科動物東亞鉗蠍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乾燥體。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乾。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代的炮製方法較多,如去足、去尾、酒制、酥酒炒(《總錄》),微炒、炙制、制炭、醋制(《聖惠方》),切制(《局方》),米炒制、糯米炒黃(《博濟方》),火炮(《旅舍》),焙制(《藥證》),姜制、藥汁制(《朱氏》)等法。明代增加了鹽制(《普濟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土炒法。此時,其炮製方法有20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或漂去鹽質,乾燥。
【飲片性狀】
全蠍頭胸部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螫肢及1對較長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組成,背甲上有5條脊線,背面綠褐色,末節有銳鈎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咸。
【質量標準】
全蠍醇浸出物不得少於20.0%。
【炮製目的】
全蠍味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 生全蠍辛平入肝,息風止痙力較強,用於驚風抽搐,其性走竄,又能祛風通絡止痛,以毒攻毒,還能解毒散結,入丸、散宜炒焙乾研細粉。制後可緩其毒性。
【應用選擇】
生用 (1)口眼斜:常與白僵蠶、白附子同用,具有祛風化痰止痙的作用。用於風痰阻絡、經脈不利所致中風口喁或面部肌肉抽動等,如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2)破傷風:常與炙蜈蚣、鈎藤、硃砂、僵蠶等同用,可治破傷風,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如撮風散(《準繩》)。 (3)癲癇:常與蜈蚣、石菖蒲、天麻、天竺黃、遠志等同用,增強息風止痙的作用,可治癇症。
【現代研究】
全蠍含蠍毒(一種類似蛇神經毒的蛋白質),並含三甲胺、甜菜鹼、牛黃酸、軟脂酸、硬脂酸、膽甾醇、卵磷脂及銨鹽等。小鼠口服全蠍,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及煙鹼引起的驚厥均有對抗作用。灌胃、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全蠍浸劑及煎劑均有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對清醒動物有明顯鎮靜作用。蠍毒主要危害是使呼吸麻痹。 全蠍有去刺用、純用尾的習慣,認為刺毒性大,尾作用強。據化學分析,刺、尾和蠍體都含有毒性成分(毒性蛋白質)等,經藥理實驗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全蠍以整體入藥為宜,不需去刺或單獨用尾。 選用生全蠍,於2%的氯化鈉溶液中分別煮沸5、30、90分鐘,低溫乾燥後測其氨基酸含量,並與生品及市售品進行對比,結果:全蠍中氨基酸含量與煎煮時間密切相關,總氨基酸含量為煎煮5分鐘>生品>煎煮90分鐘>煎煮30分鐘>市售品。認為全蠍炮製工藝應以短時間煎煮為宜,最佳工藝為將生品於10倍量的2%氯化鈉水溶液中煮沸5分鐘。採用發射光譜法測定未斷食全蠍和斷食3天全蠍,其鹽炙後的宏量元素Ca、Mg及微量元素Fe、Cu、Zn、Mn、Pb等7種元素的含量,發現斷食炮製品可明顯提高全蠍藥材中有益微量元素Zn、Mn的含量,認為全蠍炮製前斷食處理具有一定的意義。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酒制、薄荷水浸、蔥浸、甘草、生薑浸等。 2、文獻摘錄「凡使全蠍,捕得以慢火逼之,或烈日中曬至蠍渴時,食以青泥即飽,以火逼殺之,故其色多赤,欲其體重而售之也,用者當去其土」(《指南》)「有用全者,有用尾者,尾力尤勁,蓋蠍味在尾居多」(《鈎元》)。
【總結】
全蠍古代的炮製方法很多,從宋代開始有加輔料制和不加輔料制。自宋代以後,出現了清炒、焙制、火炮、制炭等方法,根據不同臨床需要還採用酒制、醋利、約汁制、薑汁製法。明、清時代亦創造了新的方法,如鹽水炙、土炒全蠍等。至於古代對全蠍的許多炮製方法,目前卻很少使用。全蠍具有祛風止痙,通絡解毒等作用,因此,如何將古代全蠍的各種炮製方法,結合臨床進行研究是必要的。 自古以來,人們認識到全蠍有毒,故需炮製,如宋(《藥證》)、明(《入門》)、清(《握靈》)均有「去毒,炒」的記載。現代研究認為全蠍中含有蠍毒,是一種類似蛇毒神經毒的蛋白質,能使呼吸麻痹,而經炮製後,能使毒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達到降低毒性之目的。1990年版和1995年版《中國藥典》只收載淨制一種炮製方法。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除去雜質,洗淨,乾燥(《藥典85》)。 二、炮炙 1.酒制:取全蠍揀淨雜質,用酒洗後曬乾,即可(《雲南》)。 2.鹽制:用清水洗淨泥土和鹽沙,撈出,曬乾或烘乾(《河北》)。 3.薄荷制:揀去雜質,篩去發屑,用薄荷水洗淨鹽霜,撈出,濾於全水,曬乾或低溫烘乾即得。每全蠍100kg,用薄荷葉20kg(《湖南》)。 4.蔥制:取全蠍加水洗淨,用生蔥煎水浸泡。每全蠍1kg,用生蔥60g(《集成》)。 5.甘草、生薑制:先將甘草、生薑放鍋內煎湯至沸,使甘草出味,傾入全蠍浸洗乾淨,撈出曬乾。每全蠍1kg,用甘草、生薑各60g(《集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