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茗鎮位於大新縣城北面,東鄰五山鄉,南靠桃城鎮,西連那嶺鄉,北接天等縣小山鄉。213省道南北貫穿而過,是大新縣到天等縣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鎮政府駐全茗街,距縣城8公里。轄全茗社區居委會和靈熬、配偶、政教、頓周、上湖上馬、喬苗7個村委會,117個村民小組,108個自然屯。 2015年末總戶數7476戶,總人口28171人,其中城鎮人口5118人,鄉村人口23053人。2015年行政區域總面積187平方千米。耕地總面積4169.97公頃(含農場5.73公頃、上湖林場55.03公頃),其中水田1652.22公頃(含上湖林場15.55公頃),旱地2517.75公頃(含農場5.73公頃、上湖林場39.48公頃)。林地面積11635.8公頃。[1]

鎮情概況

全茗鎮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237.6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50.27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85.27公頃。糧食總產量6977噸。甘蔗種植面積295.8公頃,入廠原料蔗7915噸。水果總產量1952噸。肉類產量1558噸。水產品產量272噸。農業總產值3194.30萬元。新建沼氣池358座。盛產果蔗、八角、指天椒。礦產資源有鋅、鐵、水晶礦等。主要旅遊景點有喬苗平湖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7萬元,一般預算支出1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8元。年內,全茗鎮獲大新縣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二等獎、三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三等獎。

建制沿革

全茗,唐至清光緒年間是"兩茗"(全茗、茗盈)土司領地,民國前屬龍茗縣管,後併入天等縣。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由天等縣劃入大新縣為全茗區,1958年為全茗鄉,同年秋併入火箭人民公社仍稱鄉,1959年稱全茗公社,1962年又稱全茗區公所,1968年復稱全茗公社,1984年稱全茗鄉,1987年改稱全茗鎮。

行政區劃

全茗鎮轄全茗社區居委會和靈熬、配偶、政教、頓周、上湖、上馬、喬苗7個村委會,117個村民小組,108個自然屯。 行政區域總面積187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2015年全鎮耕地總面積4169.97公頃(含農場5.73公頃、上湖林場55.03公頃),其中水田1652.22公頃(含上湖林場15.55公頃),旱地2517.75公頃(含農場5.73公頃、上湖林場39.48公頃)。林地面積11635.8公頃。

經濟

全茗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黃豆等,盛產果蔗、八角、指天椒等。

2007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865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57公頃,糧食總產量9537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966公頃。其中甘蔗種植面積670.27公頃,入廠原料蔗3.73萬噸。新建沼氣池839座,累計4493座,入戶率77.84%。水果總產量3575噸。肉類產量1852噸,水產品產量360噸。2007年全鎮財政收入45.15萬元,農林漁牧業總產值835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2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0元。

2008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23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73.13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25公頃。糧食總產量7184噸。甘蔗種植面積832.67公頃,2008/2009年榨季入廠原料蔗2.56萬噸。新建沼氣池360座,累計4853座,入戶率84.1%。水果總產量3553噸。肉類產量1640噸,水產品產量251噸。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940.2萬元。全鎮財政收入65.21萬元。農林漁牧業總產值11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229萬元。

2009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413.4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76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93.2公頃;糧食總產量7886噸,水果總產量3763噸,肉類產量1811噸,水產品產量278噸。

2011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045萬元,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2.42億元,同比增長201.36%;農民人均純收入4553元,同比增長11%。

2013年全鎮耕地總面積4111.83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637.51公頃,旱地面積2474.32公頃。有林面積4637.7公頃,其中速生桉面積333.33公頃。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40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138公頃,糧食總產量9221噸。甘蔗種植面積1194公頃,2013/2014年榨季入廠原料蔗9.10萬噸。蔬菜種植面積2866.66公頃,總產量5670噸。水果種植面積184.4公頃,總產量5515噸。肉類產量1852噸。水產品產量352噸。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373元。

2014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4585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2135公頃,總產量10853噸;甘蔗種植1295.33公頃,2014/2015年榨季入廠原料蔗8.09萬噸;蔬菜種植250公頃,總產量9580噸。水果總產量580噸。肉類產量1869噸。水產品產量370噸。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226元。

2015年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4143.07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2103.33公頃,總產量9107噸;甘蔗種植1032.67公頃,2015/2016年榨季入廠原料蔗5.9萬噸;蔬菜種植419.73公頃,總產量6867噸。水果總產量6931噸。肉類產量1823噸。水產品產量395噸。農民人均純收入8136元。

養殖業生產

2008年,全茗鎮大力發展甘蔗生產,以甘蔗生產帶動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年初,通過考察論證,在上馬村新巴屯建立"蔗-牛-菇"循環經濟試點,總投資20多萬元。利用蔗葉養牛,牛糞種菇,形成循環經濟鏈。牛品改養殖小區年初存欄23頭,年底發展到58頭,蘑菇種植1450瓶,面積0.35公頃。該項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8元。上馬村新巴屯農戶馮忠進、趙立天建起養豬場。馮忠進戶存欄600多頭,年出欄肉豬1500多頭;趙立天戶存欄300多頭,年出欄肉豬1000多頭。由此帶動新巴屯群眾規模養殖的積極性,年內全屯共出欄生豬4600多頭。以點帶面,周邊村屯也建立起養殖點。全鎮年出欄肉豬16497頭,肉牛596頭,肉羊668隻,家禽24.25萬隻,魚類產量351噸。

甘蔗劍麻生產

全茗果蔗歷來以皮薄、肉脆、汁甜著稱,果蔗種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努力把全茗果蔗這特色產業做強做大,加大對全茗果蔗的宣傳力度,擴大品牌知名度。同時,對蔗農從技術、資金、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為蔗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實現了果蔗產銷兩旺,眾多區內外客商紛紛上門訂貨,產銷量逐年飈升,產品暢銷區內外。2004年,全茗鎮果蔗種植面積達43.33公頃,全年果蔗產銷量達5200噸,平均每噸售價350元,種植果蔗農戶人均純收入達2186元。

2007年,全茗鎮大力發展甘蔗、劍麻生產。為群眾辦理機耕補貼61.33公頃,蔗種補貼670噸,貼息貸款30萬元,全鎮共擴種甘蔗200.4公頃,占縣下達任務的100.02%,2007?2008榨季入廠原料蔗達3.73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1.91萬噸,增長105.64%。劍麻生產。全年全鎮種植劍麻面積85.33公頃,主要分布在配偶、上湖、喬苗、上馬村。

辣椒加工業

全茗社區的辣椒加工業逐步形成規模,帶動了社區經濟發展,增加了居民收入。2004年6月至11月,社區很多收購大戶都大量收購生辣椒進行加工,再將加工後辣椒銷往廣東、湖南、四川等地,使全茗社區逐步成為辣椒集散地。全年全茗社區干椒銷售量800噸,社區群眾增加收入60萬元。

招商引資

2007年,全茗鎮引進大新龍令發電有限公司投資168萬元在上馬村建設百龍水電站,裝機容量500千瓦,3月竣工發電。年發電量81.67萬千瓦時,產值19.6萬元。年內,引進重慶外商投資350萬元,建成全茗社區紅磚廠,8月投產,年產量15萬塊優質紅磚,產值5.25萬元。

2009年全年引進3家頁岩紅磚廠,投資、擴建資金1500多萬元,日產優質頁岩紅磚10萬塊,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年上繳利稅30萬元。[2]

社會事業

新村建設

2007年,全茗社區那弄屯共投資11萬元建設新村,完成屯內幹道硬化85%,安裝路燈10盞,閉路電視實現"村村通",沼氣池入戶率86%,屯內建設1個標準籃球場,村容整潔,村內環境清潔衛生,沒有禽畜亂放和垃圾亂堆現象。

林權改革

2009年全茗鎮林業用地面積11380.6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821.57公頃,經濟林面積3254.7公頃。全鎮大力推進林改工作,完成填證面積5008.9公頃,占發證任務的102.5%。

抗洪救災

2008年9月25日晚至26日,全茗鎮受14號強颱風"黑格比"影響,連降大暴雨,造成受災農作物660.53公頃,魚塘18張;民房236戶進水,倒塌18間,轉移安置1161人;全茗糧所儲備糧倉地處低洼,水位已達0.6米,儲備糧25萬公斤隨時有被浸泡的危險;配偶村新偶、派屯、谷山3個水庫出現險情,谷山水庫水位迅速上漲,蓄水量20萬立方米,超過警戒水位,

洪水漫過壩頂,大壩出現3道長30米、寬0.2米的裂縫,直接威脅到配偶村谷山、逐輕、弄稔、內孔4個屯1500多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鎮黨委政府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預案,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和應急分隊,發動全鎮群眾積極投入防範工作,實行主要領導24小時值班制,對重點地段、地質災害危險區域24小時嚴防死守。26日凌晨3時,3個水庫出現險情後,20多名鎮幹部分赴水庫開展抗洪救災,迅速動員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拉起警戒線;進行水庫泄洪、加高壩頂、用塑料布蓋壩、防止雨水滲入壩體、對裂縫進行除險加固,至10月6日完成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洪水退後,鎮黨委政府組織幹部深入村屯對進水民房進行消毒工作,組織群眾對受災農作物進行護理,爭取把洪災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民政救濟

2008年,全茗鎮共發放救濟糧2964人,44460公斤。給五保戶、特困戶等生活困難群眾發放棉被415床,蚊帳70床,衛生衣400套,衣服340套,太空衣260件,鞋子247雙,救濟糧1.8萬公斤。48間水毀民房重建如期竣工。

綜治平安工作

2008年,全茗鎮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村(居)委會、鎮直機關成立相應領導機構,落實領導掛點包村包屯,形成鎮、村、屯三級聯動。簽訂社會綜治、建設平安責任狀;建立健全調解會、治保會、治安聯防分隊、社會維穩信息聯絡員隊伍;把綜治建安工作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實到每個基層組織、基層單位和具體人。層層召開黨員骨幹專題會議,營造濃厚工作氛圍。加強隊伍建設,發揮村委作為人民調解的主力軍作用,落實綜治建安專干和社會維穩信息督查員,共同維護社會穩定的良好工作局面。突出重點,開展矛盾大排查大調處活動。年內,全鎮發生治安案件8起,查處8起,查處率100%;發生刑事案件10起,破獲8起,破案率80%;發生民間糾紛34起,比上年下降3%,全部調處,調處率100%;沒有發生"三大糾紛"案件。全鎮實現"五無"(無毒、無賭、無重大案件、無邪教組織、無法輪功)目標,社會健康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獲大新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二等獎。12月26日,通過崇左市檢查驗收,被評為崇左市綜治建安工作先進單位。

惠農措施

2009年,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合農民22392人,參合率94.79%,實存參合費44.78萬元,全年門診和住院報銷共5037人次,報銷金額187.11萬元;實施保障醫療救助制度,補助低保和五保對象每人參合費20元,救助獨生子女戶及政策內雙女戶82戶、特困戶1144戶、五保戶240名、殘疾人283名,按時足額發放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傷殘軍人生活保障金77.92萬元、救濟糧43.9噸;落實家電、汽車下鄉補貼政策,補貼金額39.33萬元;發放農資綜合補貼107.81萬元,水稻良種補貼7.25萬元,農機補貼2.12萬元;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舉辦各類培訓16班(期),受訓752人次,發放農民工返鄉優惠證745本;補貼46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6戶;為政教、配偶、上湖3個村的15個屯發放直播衛星設備389套;聯繫縣電影公司到全鎮8個村巡迴播放電影10場,每場觀眾2000多人;建立全茗社區、頓周村兩個農家書屋,藏書500多冊;完成全茗社區路口至巴孟屯、頓周村路口至古光屯道路建設;完成那康、周旺人飲工程和弄屯提水工程及進屯水井、機房建設;完成義干水庫維修加固、排洪道建設及進屯等5條渠道和新旺等山塘維修。[3]

榮譽

2007年,全茗鎮獲大新縣"三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綜合達標獎、財源建設三等獎。

2008年,全茗鎮獲大新縣鄉(鎮)目標管理(績效)工作綜合三等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二等獎。

2009年,全茗鎮獲全縣鄉鎮目標管理(績效)工作綜合二等獎等。

近年來先後榮獲崇左市和諧鄉鎮、崇左市文明鄉鎮、大新縣2010年43.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二等獎、大新縣2010年度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鎮三等獎、計劃生育"兩無一提高"活動先進單位以及2011年度全縣目標管理績效考評綜合獎二等獎和人口計劃生育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民生工作分別獲單項獎二等獎等榮譽稱號。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一個更富活力、更具魅力的和諧幸福新全茗正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