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陸太攀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陸太攀蛇
圖片來自xuite

內陸太攀蛇學名Oxyuranns microlepidotus),又名細鱗太攀蛇西陸太攀蛇內陸盾尖吻蛇,屬眼鏡蛇科太攀蛇屬,是澳大利亞中東部半乾旱地區的特有蛇種。

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土著澳大利亞人稱其為「Dandarabilla」。[1]內陸太攀蛇率先於1879年由弗雷德里克·麥科伊(Frederick McCoy)發現並描述,之後又於1882年由威廉·約翰·麥克萊(William John Macleay)發現並描述,但在接下來的90年中,內陸太攀蛇對科學界來說是一個神秘的物種。由於找不到更多的標本,對於該物種的認知直到1972年被重新發現之前基本停滯。[2]

內陸太攀蛇是世界毒性最強的陸棲蛇類。基於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值,它的毒液毒性是迄今為止所有毒蛇中最強的,甚至比海蛇還要強。

內陸太攀蛇是一種速度極快且敏捷的蛇,能夠以極高的準確度立即攻擊任何物種,經常會在同一次攻擊幅度中發出多次攻擊,並且幾乎每次攻擊都能向被攻擊物種植入毒液。

雖然內陸太攀蛇極具毒性且善於攻擊。但與更加激進的海岸太攀蛇相比,內陸太攀蛇通常非常害羞,喜於隱居,性格平靜且更偏向擺脫威脅。

然而如果被激怒、處理不當或在逃跑時被干擾,會進行自衛並攻擊。

此外由於內陸太攀蛇生活在偏遠的地方,很少與人接觸,因此根據其性格與年致人死亡數方面,內陸太攀蛇並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蛇。

參考文獻

  1. Pearn, John; Winkel, Kenneth D. Toxinology in Australia's colonial era: A chronology and perspective of human envenomation in 19th century Australia. Toxicon. December 2006, 48 (7): 726–737. doi:10.1016/j.toxicon.2006.07.027. 
  2. Rediscovery. The Rediscovery of the Western Taipan. (archived) Queensland Museum.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