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入滲是地理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入滲是水滲入土壤的物理現象。以單位時間入滲水深(即入滲強度或入滲率),或以歷時入滲累積曲線表示。入滲是陸地水循環的組成部分,地面水入滲後轉化為土壤水和地下水。入滲過程涉及水分的一維、二維、三維運動。一般認為,土壤 水分做一維垂直流動,這裡強調的是非飽和地帶的土壤水。

水向土中入滲的過程主要取決於供水強度和土壤滲吸速度。垂直入滲的變化過程如圖1所示。第 I 階段中供水(降雨或灌溉)強度小於土壤滲吸速度,所供之水能夠及時滲入土壤,不產生積水或徑流。第Ⅱ階段中供水強度大於土壤滲吸速度,所供之水不能及時滲入土壤,因而會產生積水或徑流。B點是 I、Ⅱ階段的分界點。B點以前的土壤實際入滲速度等於供水強度,B點之後則小於供水強度。噴灌時的入滲與降雨入滲相似,只是不允許出現第Ⅱ階段的入滲情況。淹灌時地面有水層,能充分向土壤供水,它相當於積水入滲情況。地下暗管灌溉時水通過管壁孔縫向土壤入滲,入滲速度主要決定於管內壓力、管壁孔縫大小及阻力、土壤水吸力等因素。

入滲過程按水分受力狀況也可以表示為3個階段:①滲潤階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於最大分子持水量為止,此時下滲強度較大;②滲漏階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斷填充毛管孔隙,直至達到飽和含水量為止。本階段入滲強度逐漸減小;③滲透階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滲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滲水流呈飽和穩定流,入滲強度最小。在天然條件下,入滲過程十分複雜,因上述前兩個階段無明顯界限,故陸地水文學中將它們合稱為初滲階段,第三階段稱為穩滲階段。

參考文獻